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多主体高效协同、多要素有机联动、多领域紧密互动、多机制深度耦合,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的强劲引擎,有利于带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整体提升。 统筹布局,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攻关能力。大科学时代,研究问题复杂度高、研究设施特殊、研究活动规模大,科技创新已不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这就要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传统的线性范式,通过多兵团协同作战,打造跨学科、跨组织、跨层级、跨领域的大科学团队,探索系统性科研范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边界处寻求突破。通过强化各类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合作,以体系化布局统筹谋划和调动跨学科团队、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能力。协同
寻求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亲切关怀西藏各族人民、不断谋划西藏发展蓝图,积淀了丰富的治藏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治藏兴藏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西藏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西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屋脊上不断创造出人类发展的奇迹。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藏每年财政收入的80%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搭建了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全面保障体系,人民发展权得到充分释放。202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132.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8.6%,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起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由2012年的8568元提高到2022年的26675元。10年来接待旅游人数从1058.39万人次增加到3002.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增长2.2倍。2022年,西藏粮食、蔬菜、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07.34万吨、81.58万吨、28.29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卫生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全面提升。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5.5岁增长到72.19岁,形成了涵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明确提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相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这既是国家发展大局所需,也是东北一贯的使命所在,更是东北振兴要抓住的重大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东北地区要牢牢把握“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以聚焦优势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保障。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科技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将高度依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因此,坚持改革创新是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要创新政府管理服务体制,提升政府创新观念和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认真做好学习宣传研究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用好,不断增进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科学回应党的建设新的时代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深入思考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篇”,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11月8日至10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强调,“我们要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这为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数字技术是诞生于互联网产业沃土上的璀璨明珠。百年变局下,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重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成为各个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追求数字技术的发展并非脱实向虚,而是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实融合,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硕果累累。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并推动达成《“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中欧班列、船舶海运等领域提供全面服务等等。这些合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厚底蕴,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汲取传统智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有力支撑。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 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最为重要的“治国之具”就是礼与法(刑)。荀子提出“治之经,礼与刑”,这是就基本规范种类而言的;贾谊认为“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这是就规范发挥的作用而言的。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表达了礼与法共生共存之义。 礼与法发挥的作用不同,地位亦有差异。古人对礼法关系及其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如在《唐律疏议》的“名例”序文中——“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德礼更多是人心由内而外发挥的“善”,而刑罚乃是为了“为善去恶”而生的必要的“恶”。道德的缺陷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制度,法律则弥补了这一不足,保证了外在秩序的安定。以道德礼义为本,以法律政刑为用,凸显了传统法律文化对“治国之具”的准确定
高度重视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这既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要求、新任务,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改造客观世界,将党的创新理论蕴含的真理伟力转化为化解问题矛盾、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实践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主观与客观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对基本矛盾,人的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实践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世界,包括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知识能力、情感意志、道德观念等。就一个政党而言,其主观世界既指这个政党整体的思想状况,又指这个政党中个体的思想状况,两者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的主观世界是在实践中逐渐生成和
原始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处理好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健全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评价激励、成果应用转化、科技人员薪酬等制度,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基础研究先锋力量。”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对于我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可以说,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育种、脑科学等前沿基础领域部署重大攻关项目,在高等学校全面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基础研究重要主体,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之源。从2012年到2022年10年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长到1951亿元,年均增长近15%,接近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