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理论作用发挥的效度取决于理论见诸实践的深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中突出强调“重实践”,就是要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掌握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

2023.11.06
坚持和落实“藏粮于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根据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目前秋粮收获已过八成,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粮食丰收殊为不易,一方面我们克服了夏粮收获期间河南等地遭遇“烂场雨”、局部地区干旱、严重洪涝等灾害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和大食物观的逐步树立,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保障,从而牢牢稳住了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家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产业的高度,粮食安全所依赖的土地生产、技术应用都取决于人,因此粮食安全不仅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人”,特别是要培育符合以大粮食、大农业、大健康为特征的大食物观的农业产业人才。  首先,大食物观下的“大粮食思维”要求农业产业做出结构性调整,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石不动摇前提下,大力拓展多种食物来源,从“吃饱”向“吃好”过渡。这就要求农业产业人才在思想理念上突破以往局限于粮食这一小范围的产品供应概念,主

2023.11.06
高质高效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我们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

2023.11.06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点及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深入领会这一重要概念,有助于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当关键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并发生质的变化时,必然会引发生产力核心要素的变化,产生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重点聚焦技术含量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但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产业,强调传统产业应通过改变生产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质量发展的特征。首先是科技供给的高质量,即通过科技创新引领生产力变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前沿科技探索、关键核心科技、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获取、高水平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不断占领制高点。其次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质量,即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现实问题提供更高水平、

2023.11.06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一座座水电站、风电站、光伏电站,一条条输油、输气管道,越来越智能通达的输电网络,让能源短缺不再是发展的瓶颈,让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梦想得以点亮,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绿洲、灯塔。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破解全球绿色发展难题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作出了积极贡献,开辟了人类共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路径。  确立绿色理念,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各个环节中,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共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中国与共建国家一道,将绿色理念作为指挥棒和红绿灯,指引各类生产要素参与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推动保障绿色发展与合作的制度、机制和法律体系构建,不断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中国通过分享和展示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效,增进了绿色发展共识,强化了绿色发展行动,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引导资本参与,为绿色“一带一路”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

2023.10.31
加速文化消费扩容增量提质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根本要求,要深刻把握北京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超过六成和服务消费优势明显等这两个基本特征,遵循发展规律,推动北京文化消费数智化、体验化、多元化发展,不断增加首都文化消费供给、丰富文化消费业态、扩容文化消费空间,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支撑首都高质量发展。  以数字化为主战场创新首都文化消费新形态。一是创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培育壮大数字人、数字艺术、数字科幻、元宇宙产业等新型文化业态。二是推动传统业态向“云端”转型发展,加速“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业态发展。三是以数字文博、虚拟潮购、互动娱乐、时空再造、沉浸街区、互动景观、智慧治理等主题作为重点建设方向,加大数智文化场景建设力度。  以体验化为牵引建设首都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挖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轴线文化遗产等优势资源,利用市场化手段和现代科技开发培育非遗文化体验式消费;将“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融入更多游戏、动漫、演艺场景,培育更多体验式展览、沉浸式文艺创作及观演等;推动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商业街区等智能化改造,提升沉浸式消费体验;

2023.10.31
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最基础、最坚实、最持久的互联互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了民心相通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并将“支持民间交往”列入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之中。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共建国家政党、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媒体、智库、企业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  首先,“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建立了多层次、广领域的人文合作机制。十年来,“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新闻合作联盟、博物馆联盟等一大批平台机制应运而生,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持续做大做强,中非媒体合作论坛、阿拉伯国家广播联盟、澜湄视听周等双多边媒体合作机制化开展。民心相通活动不断举行,有力促进民心相通工作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其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形成了多元立体的人文交流格局。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广泛开展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共同打造了一系列优质品牌项目,真正实现了通民心、达民意、惠民生。比如,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

2023.10.31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促进民心相通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人民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路径。在这个过程中,“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而且要实现各国之间的民心相通。“五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其中,民心相通属于软实力范畴,是其他流通得以实现的主观条件,是“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有了民心相通,“五通”才有了持续不断的推动力。  民心相通是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之间对彼此真实而深邃的精神世界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让对方真正理解自己,首先我们要准确地把握自己、规定自己、叙述自己的“心”之所向。语言是人类有意义生活的载体,而文字则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语言所把握、所规定、所叙述的。因此,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精髓的精神标识。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指由中华民族所创造或构建,凝练、浓缩了中华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思维方式

2023.10.3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