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语言智能与语言数据的支持,而语言也借助数字技术融入时代发展。 语言智能,即语言信息的智能化,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智能,分析和处理人类语言的科学,主要关注人类语言的智能分析和处理,涉及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自然语言理解、自然语言生成、机器翻译和智能问答等领域。作为语言科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前沿交叉领域,语言智能带来了以语言为代表的智性工具的革命,进而推动与语言密切相关领域的调整与变化。随着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日益加深,语言智能融合于信息搜索、人机交互、对话生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落地能力,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大有可为。 语言智能助力语言资源保护。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拥有130余种语言和十大汉语方言,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语言资源丰富。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百余种语言已经或正在濒临消亡。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语言及汉语方言的保护,于2015年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并建设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
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快完善农村基本养老服务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随同印发的还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这些政策举措为加快“十四五”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引,深入落实举措,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发力。 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农村地区生产、生活与乡村振兴联系紧密,二者在发展上相互促进,要积极探索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结合点。一是持续强化政府兜底线、保基本的职能。将农村生活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纳入乡镇或者县级特殊保障名录,通过政府转移支付、多元筹资等渠道,确保必要性、刚性的基本养老服务资金得到供给保障。二是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医疗需求。通过在乡镇建立医疗服务站、医养服务中心,设置老年专科诊疗窗口等,统筹调配乡镇一级的医疗资源,解决农村老年人看病“难上加难”问题。三是加强农村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结合乡村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从文明传承的高度进一步深刻理解新时代、把握新时代,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文化建设成就非凡、文化自信夯基铸魂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鸦片战争后,我国被动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了赢得民族独立和尊严,无数志士仁人进行了艰苦求索,但都以失败告终。只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的中国共产党,最终推动实现了中华民族从文明蒙尘到文明重光的伟大转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从而强有力地延续了文明之脉,走出了文明转型新生之路。 新时代既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堪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新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深入,其已成为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助推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渠道。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力打造教育数字化的中国方案,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推进机制、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上实现了突破,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在政策支持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推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抓手,将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乡村教育不仅是培育人才的重要环节,还承载着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将赋能教师教研、课堂教学、家校社互动全过程,助力将乡村学校办成有活力、有乡土气息的学校,助力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加快推动城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目前,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2月,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目前,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已经实现“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基本形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在数据要素价值加快释放、数字智能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下,数字经济自主业态的不断创新更加需要泛在连接、万物触达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保障。 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底层创新,突破数字化转型关键瓶颈。随着数字化转型迈入“深水区”,产业数字化重心已超越服务营销等浅层维度,逐步转向包括组织模式、技术研发在内的全流程数字化重塑。面对数字化转型“硬骨头”,数字基础设施底层创新成为破解数字化瓶颈的牵引性力量。比如,得益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5+2”国家顶级节点的建立,我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规模应用的难题找到了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变革浪潮中,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数字经济的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50.2万亿元,占GDP比重41.5%。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领域扩张和融合,对于数字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数字人才需求缺口持续加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全民全社会数字素养和技能,夯实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基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通过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但还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风险,影响到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数字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调研显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城市群集中了全国70%的数字人才,可谓人才济济,但其他地区却面临数字人才不足的状况,据统计,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已接近3000万人。二是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滞后于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机构与数字职业的对接不够,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跟不上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势,数字经济相关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这种无畏品格来自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神话所展示的创新勇气、“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表达的创新追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所体现的创新使命等,激励着中华民族以创新迎接挑战、应对困局和破解难题。这种无畏品格来自中华民族的创新思维。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革故鼎新、温故知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充满辩证意蕴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智慧,为化危为机、危中寻机提供了智力支撑。这种无畏品格来自中华民族的创新文化。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形成了以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为核心要义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中华民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为以教育发展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当前,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夯实基础教育基点,扬起高等教育龙头,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教育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国寻求通过教育开发人才人力资源和推进创新驱动、实现经济腾飞与国家发展,带领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