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日前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跨越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从实践上看,作为国际经济合作倡议,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生根、推动互利共赢,不仅是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与诠释,更在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开辟国际经济合作新渠道以及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上作出了全新探索。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 习近平主席指出,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逐步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13年至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首位。2022年,在全球通胀、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0%,依然快于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咨询委员会发布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构建互联互通伙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重要任务和工作要求。 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问题。纵观世界,在影响国家安全稳定诸多因素中,民族问题一直居于重要位置。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因应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就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深刻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和民族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目的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思想上的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国声音的传播和中国形象的塑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征程上,切实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就要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逻辑与价值理念,突破西方的话语围猎,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效能。构建两个系统叙事观,提升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认知与认同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叙事体系,首要问题是建构讲好故事的基础性工作,即创新国际传播的叙事观念,以系统论思维梳理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类型与叙事逻辑,推动中国声音的故事内容与中国故事的讲述策略体系化。 从传受视角来看,叙事观念可分为内容叙事观与受众叙事观。内容叙事观要做到“真”和“通”,要求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将叙事全貌与叙事细节相统一,把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相结合,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受众叙事观要做到“巧”和“融”,处理好国际传播战略与对外叙事策略的关系,即通过分析故事传达过程中的内在叙
自2013年9月明确提出“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这一重要主张。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泛安全化,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更好惠及各国人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深化了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系列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又吸收借鉴了当代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的有益成分,深化了我们党对经济全球化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本质及其运作机制进行了初步阐释。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列宁初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早期思想。他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理论学习是坚定理想信念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如何进行理论学习提出具体要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强读强记,常学常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这一要求指明了党员干部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的方法和路径。在当前开展的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继续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理论学习方法,是高质量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的内在要求。 读原著,重在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手资料,特别是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只有系统研读原著原文,才能了解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过程,了解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体会其如何做到言之有据、论从史出、严谨求证,才能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领域,是一个逻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理论作用发挥的效度取决于理论见诸实践的深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十分生动的,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生动的”。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中突出强调“重实践”,就是要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将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掌握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武器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根据农业农村部和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目前秋粮收获已过八成,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 今年粮食丰收殊为不易,一方面我们克服了夏粮收获期间河南等地遭遇“烂场雨”、局部地区干旱、严重洪涝等灾害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的提升和大食物观的逐步树立,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了保障,从而牢牢稳住了粮食安全这块压舱石,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国家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才的高度决定了产业的高度,粮食安全所依赖的土地生产、技术应用都取决于人,因此粮食安全不仅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人”,特别是要培育符合以大粮食、大农业、大健康为特征的大食物观的农业产业人才。 首先,大食物观下的“大粮食思维”要求农业产业做出结构性调整,要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石不动摇前提下,大力拓展多种食物来源,从“吃饱”向“吃好”过渡。这就要求农业产业人才在思想理念上突破以往局限于粮食这一小范围的产品供应概念,主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民族记忆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全国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文化胜地、历史古迹,站在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为我们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