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市评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一行,前往市委党校进行调研,了解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申报、评选等工作开展情况、经验做法和面临问题,听取对下一阶段奖项复评、总评等工作的意见建议。在听取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初评阶段工作汇报后,市评奖委员会委员、市委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朱柏成指出,市委党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紧扣党之所需、发挥自身优势,党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就培养什么样的干部,党需要研究解决什么重大问题,就努力在那些方面建言献策。市委党校高度重视社科奖评选,将其作为做好“党”字号成果、“京”字号成果,推动、提升广大基层党校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水平的重要抓手。下一步的复评、总评等工作中,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将紧密配合、全力支持,为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圆满完成贡献力量。市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才雄指出,本届评奖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初评阶段各项工作开展的十分扎实,推荐上来的成果学术水平高、特色鲜明,充分展现了近年来首都党的创新理论和党史党建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新成就。市评奖办在下一阶段的
8月4日,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市评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一行,前往市教委进行调研,了解教育系统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申报、评选等工作开展情况、经验做法和面临问题,听取对下一阶段奖项复评、总评等工作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市教委主任李奕介绍了本届评奖教育系统申报、推荐、初评等工作的总体情况。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在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北京的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丰富,有能力也有责任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走在前、作表率。参与社科奖评选,对于首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化学科分布、完善成果布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市教委将统筹资源,做好社科评奖“下半场”工作,进一步推动首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牛青山主席对教育系统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初评阶段各项工作开展情况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教育系统历来是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的“主力军”,本届评选教育系统初评工作组织严密、措施有力,有很多亮点和创新,确保了推荐成果的政治方向和学术水准。教育系统在初评阶段工作中有研究、有思考、有创新,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有深度、有针对性、有可操作性,对进一步完善、改进、提升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具有重
8月2日,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市评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一行,前往市社科院进行调研,了解社科研究系统在十七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初评阶段工作中的做法、经验和遇到的困难,听取对下一阶段奖项复评、总评等工作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市评奖委员会委员、市社科院党组书记谢辉介绍了本届社科研究系统参与社科优秀成果奖评选情况。他指出,研究人员高度重视、踊跃申报,评审专家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工作程序严谨规范、公平公正,确保了推荐成果的学术水准和实践价值。同时,对近年来市社科院在理论阐释、决策咨询、学术创新、社科普及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对完善评奖工作和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更好地激发市属单位科研创新活力提出建议。市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才雄介绍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余年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和十七届社科评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他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聚焦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确保公平公开公正、始终依靠专家学者,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展成为首都社科领域品牌奖项、“金名片”的根本所在,也是十七届社科评奖遵循的根本原则。目
3月7日上午,北京市召开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启动会,教育系统、党政群系统、社科研究系统、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以及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并就做好评奖工作进行交流。会议由市评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同志主持。市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同志介绍了本届评奖条例和实施细则修订情况,并就评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具体要求。市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同志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强调本届评奖工作关键要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
本书采取理论与实证、问题与对策、国内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我国北京、广州、南京、成都、宁波、南阳六个城市和地区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成就与问题,参考英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形成研究成果。上编基于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实践经验,阐述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意蕴和相关机理。从制度—结构—运行三个维度,着力解析中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在法律法规、财政制度、购买内容、购买方式、监督评估等方面的现状、特征与问题。此外,对于两个专门领域即农村公益性公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一书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缘起与形成:探索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哲学认识论框架与政治社会学方法;(2)传播与流变:追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正统”(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解)、“传统”(前苏联官方教科书体系的理解)、“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中国模式”的解读;(3)历史与现实: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背后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义。本书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力图通过在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全面和历史的理解的条件下,对意识形态介入现实的方式和作
本书在甄别细节、清理思路并据此把握和提炼出贯穿全书总体图景的基础上,整合文本议题,梳理出“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诸如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财产关系、“犹太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和社会众生相以及具体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展示了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观照世界方式的异同,进而认为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以现实、历史和实践视角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新哲学”的契机和背景。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第一,从思想承续的关系
《股市危机——历史与逻辑》一书结合历史和理论,着力寻找尽可能避免和有效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股市危机的方法途径,为中国大国金融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全书分史论篇、专论篇两部分,分别从历史、理论、学术层面分析了股市危机的方方面面。在史论篇部分,通过对各国金融危机的历史轨迹追踪、动因和传导演变的分析、政府干预与政策改进的总结,从理论上和学术上理清了危机重演的逻辑。并寻迹我国2015年中期发生的股市危机发酵和演变的路径,从学术上分析内在和外在动因,总结出引发这次危机的6大主因。在专论篇部分,结合历史典型案例和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