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进一步拓展研究阐释的深度和广度,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为强大的真理力量。  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推进理论创新、推动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必须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坚

2023.12.12
开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民政部组织编写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一书,不久前由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分专题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从中既可以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对民政服务对象的特别牵挂,也可以领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生为重的政策取向在民政领域的具体化。全面认识民政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民政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纵观人类发展史,可以发现这样一条历史公理:民生好坏决定着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决定着政党(政治集团)命运与国运兴衰。历史典籍与现实中均可见厚民生者受拥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

2023.12.05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技术驱动生产力不断发生量变和质变的历史。新科技赋能新产业,催生新业态,加速形成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高水平人才为支撑,事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新时代新征程,要抓住“人”这个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真心爱才,进而实现新质生产力新的跃升,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人才是引发质变的关键  产业迭代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新质生产力必须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类脑智能、数字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推进跨界融合,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人才队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资源。生产力是一个复杂系统,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者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人才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决定生产力的能级。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是伴随内涵

2023.12.05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历史性任务与时代性课题,其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进程存在内在的、根本的联系。进言之,建构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汲取养分,推出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独创性范式以及体系化知识。一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中国新闻学知识的核心观照对象是中国的新闻活动、新闻现象。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需要不同领域有机协同、共同发展的系统工程。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新闻媒体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主要参与者。  媒体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助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定人们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自信。其二,作为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媒体也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平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承担重要责任,并肩负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使命。其三,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角色

2023.12.05
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为进一步强化绿色科技创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对信息化浪潮,要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以数字技术创新拓展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数字技术居于科技创新前沿,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等特征,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数字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广泛运用,有助于准确识别、实时追踪环境数据,为及时研判、科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参考。当前,以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议题。借助海量数据和强大算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精准性,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例如,为推进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我国一些地方运用数理统计、数字模拟、基因算法、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智能手段,融合多维环境数据,着力构建从污染源排放到环境质量变化的完整数据链,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实现精准溯源和精准预测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在水环境治理方面,一些地方利用鱼类多样

2023.12.05
科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初步构建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对于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这八个字,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脱离人类发展大势和历史潮流的产物,而是世界现代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遵循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等现代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5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

2023.12.05
绘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路线图

11月24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坚定不移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的愿景与行动——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研究提出未来十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思路和务实行动举措,为未来十年共建“一带一路”指出了明确方向。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是第一份有关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类的重要报告。  十年历程,从两份重要报告中可以深刻读出三个变化与三个不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奔向金色十年  《愿景与行动》站在共建“一带一路”十年的关键期,总结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历史性成就与启示,提出了未来金色十年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思路与举措,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这份报告是在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后一个月左右发布的,依据的是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报告以习近平主席宣布的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为重要指引,旨在全面贯彻落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

2023.12.05
多措并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对于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承前启后的桥梁纽带,也是乡村产业中潜力大、效益较高的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不仅是现阶段立足国情农情、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需要,也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必然之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这对于抓稳牵牢“土特产”这个牛鼻子,有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从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需提升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的转型升级道路。首先,可依托机械化巩固农产品初加工“基本盘”。加强农产品初加工技术装备自主研发,推广绿色清洁、智能高效农产品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加快建设重点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生产服务体系。其次,积极引导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产学研结合,扩大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变“原字号”为制成品。最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在于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2023.12.0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