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也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阵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更承担着公共外交、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文化艺术交流、社会治理经验共享等诸多重要职能。对于正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中国而言,聚焦城市和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传播能力意义重大。城市的国际传播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时代课题,需要我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深化研究。从更高层面把握城市国际文化传播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城市国际传播是国家传播的重要空间节点。城市国际传播需要把握传播规律和专业要求,把握传播的节奏、样态和特质。但同时,城市国际传播影响着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仅靠传播学难以达到提升城市海外影响力的综合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播看传播,全面深刻地把握城市国际传播的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更自觉地把握中国城市海外影响力对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价值。 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层面把握城市国际传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二三百年所走过的道路,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一个国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是硬实力和软
近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进一步强调了人才培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擘画了路线图。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当前农村发展中缺人才的问题,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对助力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在202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乡村振兴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协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是有效凝聚社会人才资源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多项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科学引导不同领域的人才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中,推动缓解乡村人才队伍紧缺的问题。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凸显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的重要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十年来,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再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书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2023年三地经济总量达到10.4万亿元,是2013年的1.9倍。协同发展合力持续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基本形成。 一盘棋布局,顶层设计日臻完善。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坚持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一系列专项规划、重大政策和重点项目先后出台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方针和战略方向;《“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任务;“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擘画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图景。此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等的制定实
未来产业是由未来科技、原创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推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支撑引领作用,能够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场景、新质生产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具备在未来5至15年成长为新领域新赛道的产业,如通用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空天、海洋、量子、生命科学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新兴技术持续涌现并加速向产业渗透,谁掌握了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前瞻布局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已经成为抢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的全球共识。主要国家立足本国优势领域,强化未来科技研发,培育未来产业,积极谋求抢占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主导权。锚定未来科技与未来产业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基础领域新认知不断拓展,原创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基础前沿技术持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深度耦合、多点突破态势。未来科技是未来产业的底层支撑,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及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是激活未来产业发展新势能的关键。各国纷纷基于未来科技集成创新催生新图景,在研究未来科技演进和发展趋势基础上,找准面向未来的基础前沿和
编者按 2020年8月30日,在密云水库建成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强调密云水库作为北京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已成为无价之宝。作为北京的生态涵养区、首都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及区域生态治理协作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及创新发展示范区,北京市密云区在守好水库、打好生态牌、走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怎样的探索实践?有哪些启示?光明日报调研组对此开展了深入调研。 冬日暖阳下的密云水库如诗如画,浩浩荡荡的候鸟大军已穿越山川湖泊,落脚在库区边、潮河畔,它们中有豆雁、赤麻鸭,还有白鹤、扇尾沙锥等珍稀鸟类,观鸟爱好者闻讯而来。 “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我们可不敢怠慢,悄悄地或者远一点观看。”北京摄影爱好者宋会强指着水库中的湿地说,“遇到更珍贵的鸟,比如白枕鹤,有时候连呼吸都屏住,生怕打扰到它们。”日益向好的生态环境,让候鸟对密云投出了“信任票”,这些大大小小的飞行“明星”在此驻足停留或安居乐业,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保水保生态,坚定不移守护好绿水青山 调研组来到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和美丽的潮白河畔。 在水库上游潮河
两年前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向世界奉献了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况。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新时代新征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实现物质遗产和文化、人才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切实把北京冬奥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努力将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北京冬奥精神根植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实践,展现了中国精神、蕴含着中国价值、凝聚了中国力量、体现了中国担当。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就是要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将北京冬奥精神的弘扬与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自立自强、创新国际传播等紧密结合起来,让北京冬奥精神成为我们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精神动力。 把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用足用好北京冬奥精神蕴含的育人元素,把胸怀大局淬炼成
日前,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会议期间,来自7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800余名嘉宾,围绕“数字教育:应用、共享、创新”主题,深入探讨世界数字教育变革与合作。顺应数字潮流,推进教育变革和创新,对于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现代数字科技的深入发展,我国已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社会发展的全新数字化时代,教育的数字化趋势越来越迫切。将数字技术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推进教育内容和形式变革,促进建立“全民学、随处学、随时学”的学习型社会。数字教育具有公平、开放、共享等特征,在促进人的公平、全面发展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数字教育建设,还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人文合作搭建桥梁。教育数字化是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将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 为促进教育与现代数字科技深度融合,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部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教育
“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意蕴,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一个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深刻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总钥匙”。我们要深刻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内在逻辑意蕴,把“六个必须坚持”学习领悟好、坚持运用好。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钥匙”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概念。世界观主要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做”“怎么办”的问题。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方法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认识和处理问题,往往取决于相应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