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加强分区管控,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了生态环境从单一、分别治理到系统、整体治理的转变。党的十

2024.04.01
实现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文明的自觉,彰显着当代中国的文明立场与文明主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事实上就是当代中国的文明实践。与此同时,无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为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才能理解其本质,理解其在全球语境中的文明角色和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当时的德国提出的“解决办法”、实践任务——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从这一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实践是有高下层次之分的,马克思突出和倡导的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革命,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与变革;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实践未曾达到这样的原则高度;这个原则高度说到底乃是人的高度,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

2024.03.26
大力倡导优良文风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学正风,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改进党风必须改进文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进文风列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邓小平同志指出,端正党风,要从端正学风做起;端正学风,要从文风做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一再强调要纠正不良文风。胡锦涛同志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号召全党同志“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文者,贯道之器也。”从内容上看,不良文风表现为不触及实际问

2024.03.26
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要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就必须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践行实干精神,不断激扬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书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传唱《幸福不会从天降》,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

2024.03.26
阐明科学理论,传播中国声音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发热烈反响。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运用的古代典籍和诗词名句为导引,充分运用包括科技手段在内的呈现形式,对其进行经典释义、思想解读、“云端”互动和佳作吟诵,构建起古今相通、情理交融、互动交流的思想展示平台,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理论武装取得了巨大成效,其中一条宝贵经验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理论能够说服人、能够掌握群众。我们党历来注重运用简单质朴的话语、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讲清楚、说明白,用“家常话”揭示深刻道理,用实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在内容上实现通俗化,也要在传播上实现多样化。当今时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正深刻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搞理论武装,自然也要顺应这一新趋势、新潮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增强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

2024.03.26
推动京津冀文化高质量协同发展

近日,京津冀三地多家单位联合完成的《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正式发布。该图展示了京津冀地区主要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情况,系京津冀三地首次基于统一空间框架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客观展示和权威发布。用一张图来梳理和展示三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背后是一盘棋统筹和发展三地文化的考量,展示了回答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题”的主动姿态。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和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战略。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引领下,京津冀三地共同奏响文化协同发展的乐章,文化协同发展不断走深走实,“文化圈”更加多姿多彩。  10年来,三地坚持互助共赢原则,共同研讨旅游协同发展重大事项,共同推介特色旅游资源,上线“乐游京津冀一码通”,推动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手持数字“一卡通”,走遍京津冀,已经成为不少京津冀游客的首选。大数据客流监测显示,2023年,京津冀三地已互为重要且热门客源地。1亿人的区域“旅游圈”不断扩容,不仅更好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2024.03.26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机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应用场景丰富的独特优势,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人工智能对经济运行产生变革性作用人工智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参与到经济系统中,而且能实现对劳动等部分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进而重构生产函数,对经济运行产生变革性作用。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推动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在高速网络、大数据、超级计算等颠覆性支撑性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渗透性、替代性、协同性等“技术—经济”特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前沿,对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类的脑力,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突破、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

2024.03.26
构建体现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协调理论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完善党领导金融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的作用,做好统筹协调把关”。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1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认真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为我国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我国独特的财政金融制度设计是确保上述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性制度保障。用好这一制度优势,坚定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强国之路,必须充分认识我国财政金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金融协调理论。我国财政金融制度的独特性  我国的财政金融制度具有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对财政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财政金融关系经历了从“财政金融不分家”到“协调配合”的演变。中央苏区时期,中央临时政府成立国家银行,承担苏区货币发行等职责,注重以财政信用作为币值稳定和预期稳定的基

2024.03.2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