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期两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落下帷幕,来自世界500强企业、全球工商界和国际组织的110多位嘉宾云集,热议“持续发展的中国”。会议传递出一系列扩大开放的利好信号,令世界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企业高管在北京忙着谈合作、开新店、晒规划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中国处于“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确信“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 纵观当今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在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背景下,全球跨国投资低迷、逆全球化暗潮汹涌。然而,人类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没有变,各国经济深度交融的事实没有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中国的改革不会停顿,开放不会止步。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时的重要谈话,彰显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意愿、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不仅有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还有大量高素质劳
“春江水暖鸭先知”。在经济复苏进程中,中小企业的运行状况无疑蕴含最前沿的市场信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数据显示,年初以来,中小企业产销状况持续改善,企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从生产方面看,今年前2个月,中小企业采购指数为51.4%,持续处于景气区间,小微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5%,同比上升7.3个百分点,特别是“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用电量保持两位数增长。这不仅显示企业预期回稳向好,而且说明企业生产动力明显增强。从销售方面看,今年前2个月,中小企业出口指数为52.4%,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持续处于景气区间,有力支撑了外贸形势回暖向好。据海关统计,今年前2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增长10.3%,进口增长6.7%。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内贸指数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至48.3%,显示内需也保持恢复态势。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广大的市场主体,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反映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复苏节奏加快。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政策支持力度。在财税方面,对小规模企业减免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和特征,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采取积极措施,有力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人口老龄化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也是我国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基本国情。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基数大、速度快。我国是当今世界老年人数最多的国家,2023年底,已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9亿,预计2025年将突破3亿,2033年将突破4亿,2053年将达到4.87亿的峰值。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迅速,相关研究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115年,瑞典85年,美国66年,英国45年,而中国大约25年。二是底子薄、负担重。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我国老龄化是在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此外,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出现了城乡、地区差异加大等情况。这些因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基本建立,全域覆盖、精准科学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体系健全、机制顺畅、运行高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全面建立,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时强调,“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实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美丽中国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现了生态环境从单一、分别治理到系统、整体治理的转变。党的十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蕴含着文明的自觉,彰显着当代中国的文明立场与文明主张。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中国式现代化,事实上就是当代中国的文明实践。与此同时,无论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还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都不是一般的实践,而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只有将中国式现代化理解为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才能理解其本质,理解其在全球语境中的文明角色和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的思想具有普遍意义 “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当时的德国提出的“解决办法”、实践任务——实现有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从这一论述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实践是有高下层次之分的,马克思突出和倡导的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革命,是对现存世界的批判与变革;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实践未曾达到这样的原则高度;这个原则高度说到底乃是人的高度,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为立足点”;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学正风,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改进党风必须改进文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进文风列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邓小平同志指出,端正党风,要从端正学风做起;端正学风,要从文风做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一再强调要纠正不良文风。胡锦涛同志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号召全党同志“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文者,贯道之器也。”从内容上看,不良文风表现为不触及实际问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善于斗争,愿挑最重的担子、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在直面问题、破解难题中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要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就必须自觉做勇于担当作为的不懈奋斗者,奋力跑好历史的接力棒。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坚持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践行实干精神,不断激扬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事业发展。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书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传唱《幸福不会从天降》,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三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引发热烈反响。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运用的古代典籍和诗词名句为导引,充分运用包括科技手段在内的呈现形式,对其进行经典释义、思想解读、“云端”互动和佳作吟诵,构建起古今相通、情理交融、互动交流的思想展示平台,生动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开展理论武装取得了巨大成效,其中一条宝贵经验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理论能够说服人、能够掌握群众。我们党历来注重运用简单质朴的话语、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讲清楚、说明白,用“家常话”揭示深刻道理,用实践来证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在内容上实现通俗化,也要在传播上实现多样化。当今时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正深刻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搞理论武装,自然也要顺应这一新趋势、新潮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增强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