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力军作用指明了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科创主体作用对于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以创新企业的“聚”,求高质量发展的“变”。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产业发展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减量来倒逼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市场经营主体的科技含量要高、质量效益要好、竞争力要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亦庄是北京高精尖产业主阵地,集聚了市场经营主体9万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8家。这些高新市场经营主体的集聚效应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汽车和新能源智能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等4个产业集群迅速崛起。纵观国际科技创新历程,创新要素、科创企业高度集聚的创新高地,通常主导着科技创新的趋势和进程,驱动着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新质生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金融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和作用,促进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从整体上完善金融监管、优化金融服务、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既需要加强现代金融机构和金融基础设施等“硬实力”建设,也需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和作用来促进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软实力”提升。因此,加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建设,对于建设金融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五个方面的实践要求,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为中国特色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会议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要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重大改革试点先行”,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擘画了发展路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为下好未来产业战略布局先手棋、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指出了明确方向。 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空前活跃时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群体性突破,持续涌现的引领性原创重大创新成果正日渐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历史与实践告诉我们,每一次科技
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8.2%。统计数据显示,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稳步增强,文娱休闲行业快速恢复。当前,全国文旅市场一片火热,文化经营性企业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文化产业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数据显示,2023年,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677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增速明显快于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整体水平;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比重为52.3%,占比高于上年2.7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85.4%。这些耀眼的数据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的生动体现。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文化市场更加繁荣有序、文化供给不断
内容提要 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是我们党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要要求。要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积极探索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途径,把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科学把握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的内涵、要求、方式等,有助于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更好贯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要求,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展现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是我们党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提出的重要要求,有着深刻的内在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质生产力塑造我国经济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新动能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内容,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又具有重大实践价值。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人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的,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出一大批新科技和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新型生产工
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24年,财政部门将采取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经费使用上,将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的投入力度,支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近期北京、广东等多地也在开年就加强基础研究作出重点部署。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正逐步向基础研究前移,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演进壮大都十分依赖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推动更多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科研院校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从源头供给、应用转化、配套服务等方面入手,进一步畅通基础研究转化应用桥梁,营造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将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强基础研究源头供给,促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打牢基础研究地基,
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南极秦岭站致贺信,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并向广大极地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和美好的新春祝福。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科技创新人才格外重视。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担当作为、求实创新、潜心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青年科技工作者应当不懈努力,以德为先,全面提高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敢打硬仗,力争成为为祖国科技事业挑大梁、担重任的合格青年科技人才,为国家科技战略人才力量注入源头活水。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能挑大梁的年轻人必须坚守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学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