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重大变革,明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刻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涵。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深刻揭示了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恢宏视野谋划战略全局,以辩证思维解决矛盾问题,以勇于担当推进创新发展,以坚定信念保持政治定力,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形成了以系统观念为基础的一系列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正确路径。1.系统观念的科学含义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及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系统。对系统的认识反映在人们头脑中,就形成了系统观念。系统观念实际
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尚面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对完善分配制度进行了重要部署,强调坚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严密防范系统性安全风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辩证法与唯物论、两点论和重点论、整体观和局部观的统一。 坚持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恩格斯认为,因为辩证法突破了形式逻辑的狭隘界限,所以它包含着更广泛的世界观的萌芽。辩证法是推进社会管理的科学方法,社会管理必须讲究辩证法,不懂辩证法难以真正管好社会。讲究辩证法,就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全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新时代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根基,其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支撑作用。我们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立足国情、系统布局、统筹推进,持续优化基础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基础教育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强调“我们要一往无前、顽强拼搏,让明天的中国更美好”。这一重要论述,给人以阔步新征程、昂首向未来的信心和动力,激励亿万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把梦想蓝图不断变为美好现实。 在奋力拼搏中实现美好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正是无数追梦者的拼搏奋斗,让美好梦想不断变为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是在分析总结各国现代化建设一般规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奋斗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落实落地。深入领会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不断丰富对发展内涵的认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产生于适宜的创新文化氛围,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创新的社会环境。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2022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2022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