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科技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背的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也是这场科技盛会的绝佳注解。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涉及范围之广、出台方案之多、触及利益之深、推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释放创新主体和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在CPU(中央处理器)、操作系统、存储器等部分“卡脖子”技术初步实现自主可控,在量子技术、生命科学、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保持领先,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领域的自主创新取得了积极进展,成功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为迈向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根基。新征程上,蹄疾步稳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应更加注重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完善区

2024.07.09
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规律性认识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我们党为什么要自我革命、为什么能自我革命、怎样推进自我革命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事物矛盾中把握规律、从复杂现象中透视本质,坚持讲两点论、找平衡点,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第一,坚持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强调“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社会革命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实践方式,自我革命是党的建设的实践方式,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虽具有不同的实践指向,但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党只有在推动社会革命、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才能在革命性锻造中成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自我革命服从和服务于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伟大社会革命是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意愿引领革命、推动变革的产物。一百多年

2024.07.01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不管初衷多么好,都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虑实际执行同政策初衷的差别,考虑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叠加效应,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各领域各方面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和克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的现象”。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提供了科学指引。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协调整合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的必然要求,对于推动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有助于避免“合成谬误”和“分解谬误”,提升宏观调控水平;有助于精准传递政策信息,稳定和改善社会预期;有助于各类政策举措落地显效,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助于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增强经济

2024.07.01
中华文化 襟怀广阔 永续相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9到11月期间,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和光明日报社共同举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策划了8场文化传承发展主题宣讲活动,受到了线上线下的好评。  近日,以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宣讲内容为基础的主题图书《中华文化公开课》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拿到这本书之后,我很快被书中的内容吸引,手不释卷。我认为,这本书之所以能如此吸引人,在于其以下几个特点。源清  《中华文化公开课》虽然篇幅不长,却讲述了中华文化的根源性问题。  无论是红山、良渚和二里头文化,还是敦煌、云冈、故宫和大运河文化遗产,以及留存至今人们仍在阅读的中华典籍,宣讲者选择的主体,都能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孕育、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华文明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鲜明品格,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力量、道德力量、精神力量,让人们知道何以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环顾全球,中华文化能够绵延不绝一直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文明的奇迹,这本身就印证了中华文化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和自强不息的创造活力。人

2024.07.01
“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促互联互通

第十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6月25日至27日在大连举行,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的1700多名代表围绕“未来增长的新前沿”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作为深受国际社会欢迎的公共产品和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本届论坛的热议话题。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增长困境,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共建“一带一路”驭风前行,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深耕细作的“工笔画”,搭建起世界互联互通的桥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一带一路”从硬联通扩展到软联通,架起全球合作的桥梁。“一带一路”倡议不断迈上新台阶,呈现出多点开花、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政策沟通向纵深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在发展战略、制度机制、各类平台等方面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对接合作,促进了双边和区域合作。截至目前,中国已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构想、南非“经济重建和复苏计划”、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等战略实现广泛对接。  第二,设施联通实现了新跨越。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交通设施网络格局。目前,中国已与104个共建国家签署

2024.07.0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加速释放数字化潜能

6G、量子信息、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研发处于全球第一阵营,5G、千兆光网加速赋能制造、港口、矿山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成功培育……当前,以技术创新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正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云网边端、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研发创新、演进融合与应用推广,我国数字经济还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在塑造数字经济格局、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科技创新的跨界融合将持续引领数字经济生态格局全面完善,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也将进一步助力数字经济价值链协同重构。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

2024.07.01
创新、消费与多样性

城市活力是城市发展质量的一种综合表现形态,也是现代化城市的显著特征。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活力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它们共同指向的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生机勃勃、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态势。城市活力包括城市的创新能力、产业发展、人口集聚、文化繁荣、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吸引人才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活力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城市居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激情的有机展示。激发城市活力的策略有很多,但关键点在于创新、消费和多样性。  创新是城市活力的“源泉”。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激发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城市能够不断发展的关键。在传统工业社会,经济增长靠的是量的不断积累,只要投入足够,增长就会发生。然而,伴随着以工业生产为导向的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式微,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关于驱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为什么有些工业城市会走向衰落?现实的问题是,面对着信息技术与知识社会的崛起,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作为城市发展驱动力已面临瓶颈,而创新环

2024.07.01
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绿色活力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的重要策略。通过深化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乡村新面貌,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绿色活力。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恪守生态安全底线。依托科学研究和评估机制,精准识别并保护乡村中的关键自然资源,尤其关注那些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秉持整体性原则,全面考虑自然生态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效防止生态环境破碎化。遵循协调性原则,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现行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等相协调。采用动态性原则,根据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和技术进步同步调整优化农村生态保护红线的布局,确保生态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加强乡村环境治理,筑牢乡村生态屏障。结合乡村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且切实可行的环境治理规划,明确各项治理目标、任务及时间节点,确保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垃圾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针对化肥农药污染、农田残膜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治理,确保乡村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积极开展乡村绿化美

2024.07.0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