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京畿大地发生着深刻变化。 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一脉,三地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不仅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光明日报调研组聚焦京津冀这片古老又现代的土地,对文化赋能下的十年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非凡十年,京津冀文化魅力成合力 十年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式提出,一张宏伟蓝图在京畿大地徐徐铺展。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十年来,文化协同发展成果熠熠生辉,文化建设赋能发展不断进阶;十年来,京津冀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文化支点作用不断显现。 京津冀三地深化文化合作,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书香之城和博物馆之城建设、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持续发力,文化引
为深入学习宣传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由经济日报社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又一套“学思践悟习近平经济思想丛书”近日向全国发行。该丛书包括《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3)》和《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文集(2023)》。从2021年开始,经济日报社连续三年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活动。2021年的征文活动由经济日报社举办;2022年的征文活动联合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共同开展;2023年的征文活动联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平台的开放度持续拓展,吸纳优秀论文的能级持续提升。在此基础上,经济日报社先将论文择优载于《经济日报》,后经精选结集成册。《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文集(2023)》全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原创性理论贡献和科学方法论。为客观反映、深入挖掘各地各行各业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实践、创新举措和重大成就,经济日报社持续开展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度调研,先后刊发了多套地方调研、产业调研和企业调研重磅报道,并连续三年将深度调研的重磅报道结集成册。《
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经济规模达到61.68万亿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稳健前行,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将继续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激发新的经济活力,不断推动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这是中国对外界期待的积极回应,标志着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以高水平开放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开放顺应了历史潮流与世界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开放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科技进步、增进人文交流的关键动力。受益于开放合作,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数十年间显著增长,保持着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1.17万亿元,同比增长6.1%。从引资规模看,今年一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3016.7亿元,仍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引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一季度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429.2亿元,同比增长12.5%,其中中国对东盟、欧盟投资增速分
通过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统一全党共识、凝聚行动合力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部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党内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人民群众看学习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在全党组织开展好集中性纪律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提出,“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打扫政治灰尘、净化政治灵魂、纠正行为偏差”。这必将激励我们进一步通过开展学习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把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为应对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只有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才能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更好利用全球先进资源要素,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努力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深度结合。进一步优化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性制度,以统一的规则制度来确保公平竞争秩序,以统一的市场规则规范经济活动。减少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在地区、行业间的错配,降低生产效率差异。 深化要素市场改革,着力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要加快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释放当前国民经济增长潜力。尽快完善土地监测指标体系,使改革试点工作逐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数字育种、智慧农机、智慧农场等数字化生产模式遍地开花;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农村政务数字化,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人们的生活更加智能便捷……广袤田野上,一幕幕智慧场景精彩呈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乡村振兴带去澎湃动能。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兴技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内生动力,是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必须回答好的时代答卷。 数字技术推动农业智慧升级。智慧农业将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相融合,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农业生产各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推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促进农业在生产决策、过程管理、产品质控、经营体系等领域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与服务便捷化水平。农产品的精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智慧化管理,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助力农业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比如,浙江省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者,提出探索打造“
日前,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6届会议核可中国参加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报告。自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019年3月核可中国第三轮国别人权审议报告以来,中国在加强公民人权保障,以及促进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对此有目共睹。当前世界局势并不太平,国际人权治理质效受制于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而踯躅不前。暂时难见和平曙光的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不断升级的区域性武装冲突,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以及难民危机等人道主义灾难。此外,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等,使得各个国家、地区及其内部的发展差距悬殊,继而助推民粹主义盛行,全球合作的集体行动意愿减弱,联合国体系的有效性遭到质疑。“砥柱人间是此峰”,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行动坚决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联合国在国际安全、发展、人权等核心事务中的功能发挥。中国基于本国人民权益乃至对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关怀,不断促进各国在基础设施、数字经济、金融、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对话、合作与帮扶,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是加强国际人权和国际团结的主张者和行动派。中国笃行符合国际公义、自身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的
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要求各地区“齐步走”,而是要用好平衡与不平衡的相对论,发挥各自所长,尊重客观规律,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就是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关键之举。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同时也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天津制造业基础雄厚,河北成本优势突出,推动三地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