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拉美国家同为全球南方国家,有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诉求,经济互补性强,发展战略相互契合,加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具备天然优势。拉美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虽地处太平洋对岸,但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取得了丰硕成果。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正开启新的“金色十年”,为中拉共同迈向现代化织牢“发展带”,铺实“幸福路”。政策沟通增进共识 中拉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理念,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中拉整体合作、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多个领域达成广泛共识。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5次访问拉美,亲自擘画中拉关系发展蓝图。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愿同拉方一道,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拉合作走深走实。2014年7月,中拉论坛正式建立,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中拉关系作出了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和“1+3+6”合作新框架的顶层设计,有力推动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近年来,中拉论坛机制在推进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5月,拉美地区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是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中拉友好关系历史悠久,在进入21世纪后不断向纵深发展。拉美学界高度关注中国改革发展特别是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成就及其对拉美地区的贡献,普遍认为“中国的经济活力推动了拉美地区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新冠疫情带给拉美的重创”。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取得非凡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新时代得到了集中彰显,拉美学界对此高度关注和认同。近期,不少学者纷纷撰文或接受采访,表达他们的赞叹之情。 一是高度评价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巴西学者弗拉基米尔波马尔指出,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被不少学者称为“250年来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变革”。拉美著名左翼学者、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前副校长阿蒂利奥博隆认为,中国在经济领域开启了一系列试验与革新,摒弃教条主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成果有目共睹,令人惊叹,是全球经济史上最伟大的一场革命”。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大学中国-韦拉克鲁斯研究中心主任阿尼巴尔卡洛斯索特雷认为,新时代以来,中国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
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并强调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为全面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实践指南。强化双轮驱动: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改革和法治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双翼共振,才能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良规善治。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 理清改革和法治的内在逻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揭示了社会变革的根源。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社会形态中,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所谓改革,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体制改革进行战略谋划、作出顶层部署,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更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制度基础,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决破除束缚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竞争优势。把握改革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正式公布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93个通过验收项目和44个全国典型项目,积极推动智慧教育应用规模化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智慧教育的不断发展正推动传统教育思维深层次变革,打破了传统教育固化、单向度的思维模式,实现了育人方式、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的不断优化。智慧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辩证传承和升级发展,既包含了传统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思维。智慧教育的快速发展使知识的传递向着多维、交互转变,为学习者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推进智慧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要以智慧教育平台为连接桥梁,推动建立新型的学习合作机制,进一步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 智慧教育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协作式、联合化、智能性的学习环境,在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建立起多向度、多样化的伴学关系,学习者不仅能得到系统的教育指导,更可以与其他学伴相互协助、支持。与此同时,智慧教育发挥了物联网、大数据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向全世界再次宣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展示了为实现目标愿景所作的系统谋划以及为之持续奋斗的重大举措。对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的全球格局而言,这无疑提供了一种可预期可测度的大国方案。面对百年变局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改革开放正在成为中国给世界提供的重要全球公共品。改革开放是全球公共品 之所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给世界提供的一种重要全球公共品,除了它具有能使全球不同地区更多人口获益这个基本特征外,还因为它具有4个突出特点。 标识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改革开放中,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中国不仅是历史悠久且文明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摆脱半殖民地落后挨打地位、坚韧站立起来的东方大国,更是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发展中大国,是探索符合本国实际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移动支付、绿色能源、高速铁路等诸多方面领先其他国家的新兴大国。这些新的特征,构成了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当代中国形象。 生产性。改革开放使中国在市场、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给世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经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思想指引。 文化建设立足社会生产水平,着眼于满足人的需要。文化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价值规范体系。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文化建设并不具有完全独立性,它需要反映和适应社会生产状况。从起源和发展来看,文化不是既定的,而是人类世世代代生产生活积淀的结果。一方面,社会物质生产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为推进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精神生产也是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人的脑力劳动水平,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当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既表现为对数字文化、文博文旅等新兴文化产品的浓厚兴趣,也表现为希望获得沉浸式、互动式和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享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统一的高品质文化服务。历史经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中国举办的重要经济外交活动。作为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要举措,进博会自2018年首次成功举办以来,持续强化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功能作用,有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链接、推动全球经贸交流,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进博会能够连续7年举办且越办越好,意义重大。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加剧。在此背景下,中国以制度型开放推进高水平开放,以中国新发展给世界带来新机遇,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各国携手谋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本届进博会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2万平方米,将有15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和企业展,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世界看到了中国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发展机遇、深化国际合作的决心和行动。 一是以高水平开放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如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