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沿岸各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宗旨,大运河得以“美起来”“活起来”,成为更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之河、生机勃勃的生态之河、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河。千年大运河,十年精彩蝶变,古老运河正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突出顶层设计,发挥规划引领作用。2019年《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相继印发,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总体部署和系统谋划。2020年,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大运河沿线8省市也分别制定出台本地区的实施规划。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出台。由此,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四梁八柱”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了系统指引和支撑。 保护优先,造就“生态之河”。十年来,沿河沿岸地区持续推动河道水系治理管护,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实现了河畅、水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将“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列为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5个基本要素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一环,体现了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决心,为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准确把握开放创新生态的基本内涵 创新生态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整合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或创新资源,构建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的创新网络关系。准确理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的基本内涵,重点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在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支撑,是大国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对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态势的积极回应,更是对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深刻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来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了解当地深入推进教育领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教育在内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取得显著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我国基于国内东西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资源分布不均衡和互补性强的实际情况,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度。其中,教育领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央政府向西部地区派遣大批毕业生和教师支教,解决当地师资匮乏等问题,奏响了东部对口支援西部的教育协作序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先后印发,更加系统有力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在促进教育公平、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教育领域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微观主体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大力激发各类微观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微观主体是指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企业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经营主体,是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也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家庭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微观主体,是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也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从事经营活动的家庭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企业和家庭构成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微观主体。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者、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其中,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经济有着特殊的功能定位,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核心任务。目前,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还需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民营企业对推动经济增长发挥着关键作用。需要更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外资企业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还处于恢复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宏大且精深的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理论体系,核心在于其对人的本质的独到阐释。在此框架内,人并非孤立的抽象实体,而是深植于社会关系网络与历史动态进程之中的实践主体。这一理解超越了纯粹思辨的范畴,强调人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塑造自身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概念,赋予我们以透视力,去洞察那些潜藏于社会变迁表象之下的深层动力机制,从而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征途中获得行动的自觉与力量,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一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演进历程中,人的概念历经了一个深刻的动态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检验过程,这一过程蕴含着对多种理论遗产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超越。马克思与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抽象人性观念、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狭隘视角,以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化倾向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并具体化了对人的本质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角色定位。 受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启发,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超验的、脱离历史语境的人性论,转而从社会历史实践的坚实土壤中挖掘人的本质,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
“壮大耐心资本”成为2024陆家嘴论坛的高频词。据报道,“壮大耐心资本”是本届论坛各方嘉宾关注的主要焦点之一,不仅被多位金融管理部门负责人提及,而且得到了不少金融机构的关心。 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运用先进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面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壮大耐心资本”的新提法,充分表明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金融发展规律,积极引导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行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实现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耐心资本作为金融领域的新概念,主要指以长期投资为主,坚持价值投资、责任投资,而不以短期投机交易为目的的资本,具有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的真实性、指向明确与价值明确的确定性、低流动的稳定性和低风险性等特征。壮大耐心资本是托举未来产业的必要手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治理方式的具体展现,开拓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壮大耐心资本,是推进社会主义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战略科技产业布局的重要着力点。 壮大耐心资本,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
内容提要 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只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充分证明了只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才能把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增进
2022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这是新时代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必须深化对改革的理解,增强实践的自觉性。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基础教育作为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坚持和加强党对基础教育领导的改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中小学校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把政治标准和政治要求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保证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中小学校得到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就是将党的领导“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让党的全面领导成为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最有力保障。处理好“党组织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 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是创新的学校领导体制,是学校党组织对学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