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我国一直重视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坚持实施开放的人才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是我国应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战略选择。从国际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科技成果转化更加便捷,我们既面临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才大规模、频繁且高效率地流动,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经打响。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政策措施不断完善,体系不断健全,开放度不断增大,科技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习近平

2023.11.23
特色优化,精准支持 引导师资良性流动

“强教必先强师”,高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变量,也是教育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的持续增加、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供给的期待,是教师队伍建设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也使高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成为重要命题。从入学预期规模来看,“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7月份公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比上年增加225万人;同时,据测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规模预计在2032年达到峰值9085万人。可见,我国高校师资队伍规模仍需扩大。  为应对高等教育师资需求缺口,除“做加法”、鼓励高校加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引进力度、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待遇保障以提升人才吸引力外,还应从均衡与优化存量入手,客观分析我国教师资源配置现状,以更好地统筹配置区域教师资源。识别影响区域高校教师资源的关键因素  决定一个地区高校教师队伍质量的因素是多元的,很多因素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此同时,相关政策的引导支持作用不容忽视。  区域的高校教师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间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区域优质师资数量与区域人均GDP对比结果表明,人才数量位于前10的省

2023.11.23
进博会越办越好 彰显中国高水平开放

11月5日至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中国和世界进入“进博时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通过进博会,中国力促全球经济复苏,释放多重红利。六年来,进博会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展品越来越丰富、开放举措更加有力,向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潜力和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进博会作为一个观察中国开放政策的窗口,已成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鲜明标识,提升了外资企业对中国持续对外开放的预期和投资中国市场的信心。从国内发展来看,进博会使中国不断扩大进口规模、优化进口结构,不断丰富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选择,提升消费者福利,并推动国内产业持续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当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国外的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可以通过进博会这个纽带,获得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支持,从而吸引外资企业到中国投资,让新技术、新产品在中国落地。  通过进博会,中国逐渐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深刻变化,贸易

2023.11.23
深入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创新

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基础研究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文章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基础研究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多主体高效协同、多要素有机联动、多领域紧密互动、多机制深度耦合,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成为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的强劲引擎,有利于带动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整体提升。  统筹布局,夯实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攻关能力。大科学时代,研究问题复杂度高、研究设施特殊、研究活动规模大,科技创新已不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这就要求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传统的线性范式,通过多兵团协同作战,打造跨学科、跨组织、跨层级、跨领域的大科学团队,探索系统性科研范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边界处寻求突破。通过强化各类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合作,以体系化布局统筹谋划和调动跨学科团队、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能力。协同

2023.11.23
在世界屋脊上不断创造人类发展奇迹

寻求西藏各族人民的幸福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奋斗。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亲切关怀西藏各族人民、不断谋划西藏发展蓝图,积淀了丰富的治藏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治藏兴藏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西藏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西藏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屋脊上不断创造出人类发展的奇迹。坚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西藏每年财政收入的80%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搭建了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全面保障体系,人民发展权得到充分释放。2022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达2132.6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2012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8.6%,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2015年起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由2012年的8568元提高到2022年的26675元。10年来接待旅游人数从1058.39万人次增加到3002.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增长2.2倍。2022年,西藏粮食、蔬菜、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107.34万吨、81.58万吨、28.29万吨,均创历史新高。卫生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人口数量和质量都得到全面提升。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5.5岁增长到72.19岁,形成了涵

2023.11.15
牢记使命任务真抓实干 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明确提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相信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中,东北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佳绩”,这既是国家发展大局所需,也是东北一贯的使命所在,更是东北振兴要抓住的重大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东北地区要牢牢把握“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立新功,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以聚焦优势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础、以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保障。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动力支撑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关键在科技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将高度依赖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因此,坚持改革创新是实现东北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一要创新政府管理服务体制,提升政府创新观念和

2023.11.15
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以一系列原创性成果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好新时代组织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必须认真做好学习宣传研究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用好,不断增进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科学回应党的建设新的时代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面深入思考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强调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突出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主线,提出一系列管党治党、兴党强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建篇”,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科学指导思想。

2023.11.15
携手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11月8日至10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强调,“我们要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这为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及国际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数字技术是诞生于互联网产业沃土上的璀璨明珠。百年变局下,以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重塑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成为各个国家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习近平主席2017年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1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  追求数字技术的发展并非脱实向虚,而是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数实融合,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硕果累累。截至2022年底,我国已与17个国家签署“数字丝绸之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提出并推动达成《“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为中欧班列、船舶海运等领域提供全面服务等等。这些合作

2023.11.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