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进一步强调要“勇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锻造精品工程,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科学诠释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为我们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汇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率、深化科技协同创新,一系列重要命题都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突破、持续深入。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领导不断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切实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联动,形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第十年。过去十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十年,是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十年,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的十年。京津冀三省市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区域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建设稳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京津冀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符合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保持定力,京津冀功能定位持续加强。十年来,京津冀疏解有序的新形态、“一核两翼”的新格局、创新驱动的新活力、共同富裕的新方位逐步确立。北京坚持贯彻落实新版城市总体规划,常住人口总规模实现七连降,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有效缩减,成为全国首个减量提质发展的超大城市。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第二批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已经启动,城市副中心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口转移取得显著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全面提速,启动区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基本建成,雄安新区中关村科
“77国集团和中国”第三届南方首脑会议1月22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闭幕。与会发展中国家代表发出团结合作和推动变革的呼声,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平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全球南方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努力再次引起各方的关注。 当前,“全球南方”成为一个热门概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南方国家的群体崛起和南南合作的推进,南方国家越发具有全球影响力,南方的概念也逐渐被全球化,南方发展成为“全球南方”。经济的崛起、政治影响力的提升和对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使得全球南方不仅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也为构建更加平等、多元、包容的国际秩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全球南方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正在加速演变。“全球南方”的持续发展和部分南方国家的集体崛起,改变了传统的国际格局,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全球南方的崛起改变了全球的实力结构。传统上,国际事务主要由北方国家主导。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南方国家的集体崛起,全球的力量中心正逐渐向南方转移,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事务由北方国家主导的格局。作为南方国家代表的金砖国家,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党的创新理论高效传播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关键。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对象方面勇于开拓创新,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迈出新步伐。 在多样化发展、融合化传播、协同化配合上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处理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大众化媒体和专业性媒体的关系,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时顺势,高效统筹、有力协调各类媒体立足优势、扬长避短、同向发力,打好党的创新理论传播这套“组合拳”,弹好这支“协奏曲”,唱好这台理论“大戏”,通过不断丰富拓展传播主体,逐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一枝独秀”的传播格局,形成多样化发展、彼此深度融合、相互协同配合的发展态势。 在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通俗化表达上稳步推进。内容为王是传播铁律。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抓住人心;只有抓住人心,才能广泛传播。党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从这三大组成部分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科学的理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中国式现代化放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进行考察,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进步意义。 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只有走资本主义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研究证明,其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形态并不完全重复欧洲的样式。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自然生态条件、生产力水平、语言文化不同,社会发展路径不可能完全相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也必然是多样的。我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
1月26日下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国别人权审议工作组一致通过了中国参加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报告。此前,中国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人权报告》,介绍中国在人权领域的各项进展和所接受建议的落实情况,包括在国际人权领域作出的贡献。自2018年第三轮审议以来,中国秉持包容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和完善全球人权治理,与世界各国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实际行动向国际社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人权答卷。以身作则履行国际人权承诺 主动作出国际人权承诺。中国已批准或加入29项国际人权文书,主动承担新的国际人权义务,用行动回应了第三轮审议提出的有关继续批准适当国际人权文书的建议。2021年10月,中国批准了唯一一部版权领域的人权条约《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进一步保障盲人、视力障碍者等群体获得和使用作品的权益,助其享受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 为巩固和加强对国际劳工标准的承诺,中国于2022年4月批准了两项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公约,即《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第29号)和《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表达了中国反对和打击强迫劳动的坚定立场。此前,中国已批准了五项该组织的核心公约,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甚嚣尘上,试图按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止键。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到底怎么样?事实胜于雄辩——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增长动能不足、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能取得5%以上的预期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开辟了经济发展新赛道,取得不俗的成绩,展现出独有的发展韧性、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将超过30% 当前,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货物进出口实现正增长,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在2023年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服务贸易持续增长,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表现亮眼,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2023年1至11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14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4%,其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20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绿色产业、新能源以及数字新兴领域成为投资合作的拓展重点,为东道国乃至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跨国公司纷纷用脚对中国经济投票。我国的
1月23日,中国在瑞士日内瓦参加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与前三轮国别人权审议相比,第四轮国别人权审议更加关注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我国参加国别人权审议,是全面展现我国包括特定群体在内的人权保障成就的契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尊重和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尤其强调要发挥群团组织优势,促进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权益更有保障。我国人权是最广大人民群众享有的普惠性人权,高度重视对特定群体的权益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的应有之义和现实表达。妇女权益保障显著增强 我国宪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典、劳动法、刑法等法律的制定或者修订,为妇女政治权利、劳动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婚姻家庭权利、财产权利等权益保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的颁布实施为妇女和家庭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提供了重要保证。 我国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妇女权益保障工作走实走深。一是实现教育平等,不断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比例;二是实施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