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提供了重要遵循和科学指引。我们要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红色基因根植于党的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红色基因诞生的理论根基。红色基因的灵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追求、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作为共产党人的信仰根基、精神之源,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形成的。它创造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兴

2024.05.29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再次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大食物观要求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大农业观则强调农业的多功能性和系统性,统筹发展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和认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对于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食物需求,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粮食安全是统筹推进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目的所在。稻谷、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来源,在食物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粮食产量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食物供给的数量和营养。而保障粮食稳产增产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从农业的多功能性看,提供充足、安全的粮食产品是农业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农

2024.05.29
“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伪命题

近期,一些美方人士持续宣扬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刚刚结束不久的访华行程中,大谈所谓“产能过剩”,认为中国在电动汽车、锂电池等领域的巨大产能,对美国企业利益构成挑战。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尚博也抛出“中国产能过剩最终将冲击世界市场”的论调。这些论调,既违背了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和理性逻辑,也不利于促进优质商品和服务的全球配置,其实质不过是美方一些政客精心炮制、充斥着浓厚霸凌色彩的话题陷阱,企图以此遏制打压中国产业发展的图谋注定不会得逞。  美方一些人急于给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上“产能过剩”的标签,毫无事实根据,完全是个伪命题。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方面,国内新能源市场购销两旺,产能和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潜力。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另一方面,中国新能源产品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海外也有巨大需求。2023年,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市场火爆,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显示出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创新优势和过硬实力。长远来看,据国际能源署测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

2024.05.29
以“中法精神”引领中法教育交流

历经风云甲子,中法关系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前列,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一直以来,教育在两国交流合作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并以其独特的功能推动“中法精神”的塑造和传播。教育促进中法两国互学互鉴、民心相通  不同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民俗风情和生活方式。两国交往就是要在差异中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寻求共识。教育“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发挥着文化传播的功能,促进民心相通。  在教育交流中,语言的学习具有先导性作用。“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中法两国在早期交流中,法国的传教士就通过学习中文、译介中西方书籍文献、开办法语学堂等方式,以语言为沟通的桥梁,扮演了文化“摆渡人”的角色。中国的儒家经典、地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的作品由此传到法国,比如在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都曾在东方智慧中汲取可借鉴的思想。法国是欧洲第一个设立汉语教席、汉语国家督学的国家。后来,法国还把汉学研究正式列为大学学科。  今天,汉语学习已经覆盖了

2024.05.29
高水平经贸合作生动诠释“中法精神”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法国在西方大国中与新中国最早建交,最早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早开展民用核能合作,最早开通直航航线,最早建立第三方市场政府间合作机制。在两国元首共同推动下,双边关系深化前行,为推动中欧合作,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发达国家与中国互利合作提供良好借鉴。  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国际经济不确定性增强,保护主义盛行,世界面临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更需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夯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重要大国的作用,维护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秩序,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欧债危机、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挑战,总体复苏乏力,踟蹰前行。但在中法两国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法经贸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格局,呈现相对平稳总体向上的可持续发展态势,为双边关系打下牢固基础。  中法两国互为重要贸易投资伙伴,拉紧了双方合作纽带。2023年双边贸易额达789亿美元,对比金融危机爆发时2008年

2024.05.07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5月在河北考察时强调,“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三省(市)人口总量逾1亿,经济总量超过10万亿元,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创新要素最发达、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区域之一。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首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协同创新与产业协作不断走深走实,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区域生态环境通过协同治理持续改善。展望未来,京津冀地区如何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把发展落差的势能变成协同发展的动能,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是必须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在空间、产业、市场、开放、人才、生态等方面下功夫,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多层次、全方面集中合力,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

2024.05.07
以语言文化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建设中华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关键渠道,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路径。“中文热”为中华语言文化全球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推动中华语言文化全球传播行稳致远,需要我们以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切实提升中华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  注重融通互鉴,推动本土化阐释。中华语言文化全球传播是一个跨文化交流过程,其接受对象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因此,在语言文化传播过程中,应当重视中外双方的文化差异,从传播对象的角度进行总体设计,充分考虑受众的感受与需求,实现精准施策。首先,针对不同社会文化的受众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通过因地制宜、因国施策,在具体环境中实现中华语言文化的国别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其次,从中外双方的文化共同点着手,充分展现中外文化的契合之处。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融通中外思想,引发情感共鸣,增强中华语言文化的亲切感与亲和力。最后,通过本土化传播策略,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2024.05.07
营造风清气正、温暖和谐的大学育人氛围

大学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职责使命,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努力建设既有理想信念、又有办学温度的大学,“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润校”,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开放包容的育人氛围。红色资源进课堂  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高校要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就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事关高校发展的根本问题来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切实把广大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信仰是强大的,也是温暖的。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相贯通,把“思政大课堂”搬到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探索思政课教师与基地专家共同授课的“双师教学模式”,把问题导入、故事代入、情感融入紧密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与革命先辈进行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通过沉浸式体验,把信仰信念和人生理想建立在对党的科学理

2024.05.0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