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不断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是形成东中西部创新合力、提升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日益深化,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平台联建、联合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日趋成熟。深化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不仅要使西部地区成为科技创新转化者,更要立足地区优势,使西部地区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参与者,增强西部地区主动服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科技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西部地区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增强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动力”。一方面,建立互惠互利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合作内在驱动发展。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不仅要依托行政力量予以推进,更要通过合作本身实现市场化发展。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为参与的科技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从而使科技创新合作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增强企业参与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挖掘西部地区稀缺性资源,发挥科技创新合作特色优势。西部地区在能源、土地、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稀缺性,可成为东中西部科技创新合作的特色优势。
在实施高水平开放政策、出口市场多样化调整、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以及外部需求回暖等积极因素的共同支撑作用下,2024年我国外贸形势明显好转,出口和进口增速均实现大幅回升。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下同)进出口总值13.8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5.7%。其中,出口7.81万亿元,增长4.9%;进口6万亿元,增长6.8%;贸易顺差1.81万亿元,收窄0.7%。我国外贸开局有力、起势良好,为实现全年“质升量稳”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外贸提质增效,动力潜力齐释放。从出口市场结构看,随着贸易伙伴关系发展和多样化调整,2024年我国对主要市场的出口形势明显改善,多元化国际市场布局深化。其中,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2.18万亿元,增长8.5%,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8%。对东盟出口1.32万亿元,增长10%;自东盟进口8621.8亿元,增长6.1%。按美元计价,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3069.4亿美元,增长4.8%。其中,出口1855.6亿美元,增长6.3%;进口1213.8亿美元,增长2.6%。在美国进口需求回升的背景下,我国对美国出口也显著好转。对美国出口增长2.4%,自美国进口下降2.5%;对美贸易顺差6924.1亿元,扩大5.4%。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重要指引。 1989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撰文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森林“四库”重要理念。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再次强调,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在这些重要论述中,绿色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森林“四库”的科学论断与时俱进,深刻阐明了森林的多重功能和综合效益,阐明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森林是“水库”,润泽绿水青山。“水库”,意指森林具备涵养水源、防洪补枯、净化水质等多重生态功能。森林具有强大的持水性和渗透性,下雨时吸收和贮存雨水,无雨季节又能缓缓渗出补给旱季的径流。同时,经过森林的净化,河水也会更加纯净。据统计,每平方公里的森林可贮存5吨至10吨水,1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深刻回答了学校思政课建设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对于高校而言,办好思政课与创建“双一流”进而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密切相关。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建设是高校走新路、开新局、创一流的题中应有之义。办学治校育人,首在立德,也难在立德。思政课不单单是一门通识课、理论课,更是锤炼品格、塑造精神的重要课堂,其目的和作用是把正确的思想传授给广大青少年。在这个意义上,思政课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因时而进方能因势而新,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人的思想千差万别,特别是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思政课建设唯有跟进适应青少年的思想行为特点,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才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人的思想成长成熟遵循“行是知之始,知是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对社会生产力提升的贡献越发凸显,在我国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切实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是推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强化组织协同,主动融入区域创新网络 在大学内部以院系或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的科学研究,一般是以发现规律或阐释原理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探索,要推动各类成果实现高质量转化,打通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实践之间的壁垒,高校需主动融入区域创新网络,与政府、企业或科研机构等外部创新主体形成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通过分工合作开展科研攻关,促进学术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此举可帮助学术研究团队更加了解社会需求现状和产业前沿问题,提高资金、信息、人才及创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转移速度,为各类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创造有利条件;高校与外部机构基于某些特定研究任务开展的协同创新,有助于集聚优势科教资源,破除学科壁垒,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兴交叉领域合作开发具有应用潜力的技术产品。 高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重要指示精神为我们做好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多年来,我们在美育教育方面不断探索、扎实积累。今天,在广大青年美术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美育教育创新的勇气、进取的精神和卓有成效的方法。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天然的,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的意识和追求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通过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可知,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类的超越之处在于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种发现美、感知美、构造美的能力并非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引导、教育、实践中逐渐习得的,是在美育中生成的。 美育是培养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的综合教育,是塑造青少年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发展起着全面促进作用。于个人而言,美育有益于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性情、激励精神、温润心灵、健全人格、丰富想象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于社会而言,美育是提升人民精神生活主体能力、促进人民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营造崇德向善社会风气的重要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纪律教育,使铁的纪律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形成“自觉的纪律”,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深刻思考的话题。1919年,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指出:“共产主义的社会劳动组织——其第一步为社会主义——则靠推翻了地主资本家压迫的劳动群众本身自由的自觉的纪律来维持,而且愈向前发展就愈要靠这种纪律来维持。”重温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对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建设的规律和特点,进而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自觉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纪律的鲜明特性 政党纪律作为政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需要一定的外在约束和惩戒机制予以保障。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眼中,无产阶级政党纪律,除了具有外在强制性,更是一种建立在无产阶级先锋队觉悟和共同革命理想基础上的自觉纪律。 1861年4月,恩格斯在《布莱顿和温伯耳登》中曾引用英国上校麦克默多对纪律概念的阐释并表示赞同。这位上校说:“我用‘纪律’这个词,并不是指纠正不良行为说的;我说的纪律,是指成了习惯的团结一致,即旨在实现一定目的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结合,——这种精神和肉体的结合使一切作为一个整体来行动。”可见,
2024年,世界经济在韧性与挑战交织的环境中缓慢步入恢复与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制造业历经洗礼,正逐步摆脱困境,展现积极转变态势,迎来恢复性增长,预示着全球经济稳健复苏与未来增长的潜力都在逐步得到释放。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持续创新的技术引领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同时,中国制造业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开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实现互利共赢的美好愿景。全球制造业实现恢复增长 尽管当前全球制造业的恢复趋于稳定,但增长步伐仍然较为缓慢。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等外部不确定因素仍然对制造业发展构成威胁。同时,全球制造业的复苏也呈现出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恢复进程与困难程度各不相同。 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的经济发展不仅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其制造业更展现出了强大的活力与优势。自2010年起,中国制造业规模便稳居全球首位,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高达近30%,远超美国的15.5%。这一成绩不仅得益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市场销售潜力,更得益于中国制造业在中低端产品上保持较强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