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一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校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社会主义大学的教师,成长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要强化使命意识、涵养道德情操、发扬创新精神,做到有担当、有品格、有方法。有担当 高校教师要成为“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就要有强烈的使
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为产业产值平稳上升的趋势,而且要实现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涉及发展理念与战略的转变,需要加快形成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以及与此相关的指标体系和政策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须实现四个转变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一二三次产业更加重视发展质量,是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实现产业升级、能够显著提高产业效益的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须实现以下转变: 从注重要素投入到关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配置转变。通常而言,在经济起飞阶段,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提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把三重压力列为当前需要应对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三重压力”是中央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客观、理性、精准的判断。化解三重压力,需抓住“预期转弱”压力这一着力点,加强预期管理,提振信心和热情,为“需求收缩”和“供给冲击”等压力的解决创造条件、腾挪空间、提供推力。一 预期的形成是一个学习过程,是在信息粘性和信息不对称下,市场主体接受外部信息不断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引用了《管子》中的话“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坚持、反复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近日,《求是》杂志刊发了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总书记还引用《礼记》中孔子关于为政的名句“古之为政,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不仅充分阐释了党百年来创造辉煌的精神密码,也深刻揭示了党的伟大精神形成发展的源头活水。从党的伟大精神形成发展进程的角度,对党的“精神之源”进行全面研究,对我们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多脉聚源:集成时代精神的精华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文化数字化战略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战略目标、任务及要求。在近景目标上,提出“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放眼至2035年,则要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信息时代,数字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也成为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文化数字化是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即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计算机、互联网、数字处理等信息技术进行存贮、创作、生产、传播、交易和消费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青年人才有专业的技能,有创新的活力,有奋斗的激情,他们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全局、关乎长远的一件大事。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文艺事业百花齐放、生机勃勃。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坚持党的领导,坚守人民立场,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人民立场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人民立场的重要内涵,牢牢把握人民立场的重点方向,时刻坚守新时代文艺的人民立场,为奋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