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把扩大内需和创新驱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内需战略是从市场需求规模方面增强发展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从优化供给结构方面提升发展质量。推进二者有机结合,要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积极把握新赛道的历史性机遇,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深刻认识理论逻辑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相辅相成的。把扩大内需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扩大内需战略是需求侧管理的战略基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会更加明显,推动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从需求上看,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2万美元,是全球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从供给上看,我国拥有基于国内大市场形成的强大生产能力,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

2023.08.22
炒作“中国经济胁迫”是美国霸权新话术

近几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肆炒作“中国经济胁迫”,本质上仍是冷战思维作祟,是一种新的话术陷阱。2021年七国集团峰会上,美英无端抹黑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宣称中国推动“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和“经济胁迫”。在今年5月日本举行的七国集团峰会上,美国再次把矛头对准中国,诬称中国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胁迫”。  美国拉拢盟友以污名化手段给奉行合作共赢的中国贴上黑标签,无异于指鹿为马,目的是占领道德制高点,粉饰美式霸权的种种恶行。美国智库机构“新美国安全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胁迫措施一直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过去几十年,美国倚仗美元的垄断地位,牢牢控制着国际清算体系,动辄限制美元供应和交易结算,冻结没收美元资产,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和金融制裁,甚至设立名目繁多的贸易管制清单,大搞“长臂管辖”,制定《反海外腐败法》《敌国贸易法》等国内法对特定国家、组织或个人实施无理制裁。  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打压,给中国扣上“经济胁迫”的帽子,把自己打扮成“被迫”采取“反胁迫措施”的“正义使者”,其丑陋嘴脸和虚伪本质暴露无遗。众所周知,美国打着支持贸易自由的幌子,却公然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推出《通胀削减法案

2023.08.22
加强党管人才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实践证明,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政党兴。广泛凝聚各方面优秀人才,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紧紧团结凝聚在我们党周围,形成最强大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强大动力,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创新之核、发展之要、强国之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队伍的历史。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伟大事业中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

2023.08.22
坚守党的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坚守理论创新之魂,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

2023.08.22
深刻把握“两山”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8月15日,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这个首创性、标志性的纪念日,体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体现了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决心。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为我们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提供了强大思想力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长目标,提前达到2020年比2005年下降40%~45%的碳排放目标;长江经济带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指引下,实现了生态优先下的绿色发展;毛乌素沙漠从“不毛之地”变为“塞上绿洲”,让周边村庄走上绿色

2023.08.22
保持战略定力 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7月以来,美国再次大肆炒作所谓中国“经济胁迫”。7月9日,美国财长耶伦表示,“对近期针对美国公司的‘胁迫性’行动有所增加表示担忧”。7月26日,在美国参议院召开的“美国经济安全:应对经济胁迫和日益增长的竞争”听证会上,美国副国务卿费尔南德斯和副财长香博作证时再次妄言中国进行“经济胁迫”。  事实上,所谓中国“经济胁迫”纯属颠倒黑白,美国才是真正的经济胁迫者。而美国诬蔑中国“经济胁迫”的目的,是妄图在亚太地区“去中国化”。我们在认清美国的虚伪面目,揭穿其真实意图的同时,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诬蔑中国“经济胁迫”纯属颠倒黑白  近十年来,中国始终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务实行动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美国诬蔑中国“经济胁迫”,完全背离中国积极推动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客观事实,纯属颠倒黑白。  共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是中国一以贯之的重要主张。近年来,通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

2023.08.14
让人才激荡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的人才息息相关。  2023年全国两会,在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我们的年轻人、知识分子,也要双向流动。”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工作,必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展才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乡村振兴 人才先行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场硬仗,需要集聚产业管理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勠力同心,共同攻坚克难。  以服务发展,来明晰乡村振兴人才的内涵。凡是能够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统称为乡村振兴人才,包括各类乡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科技等领域的人才。  重视乡村振兴人才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对于乡土人才的开发利用,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新理念。乡土人才不只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而且,其在多年实践积累中通常具备一技之长,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的主力军,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示范引领和带动提升作用难能可贵、不可或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强化基

2023.08.14
“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带来信心与启示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约占总装机的48.8%,历史性超过煤电;风电光伏发电量快速增长。这样的“此消彼长”充分展现出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新阶段,能源结构调整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效果逐步显现,能源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面对当前新形势,我们必须从能源大国向建设能源强国转变。从国内看,能源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强国建设通过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的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进而推动现代经济体系的构建,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从国际看,能源强国建设关乎国家安全战略的要求。能源强国建设有助于快速占据能源革命的先机、降低油气等战略性能源的对外依存度、减少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对我国的影响,加强对外部能源供应风险的抵御能力。  能源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须统筹好能源供给和需求。当前,供给端方面,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需求端方面,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9.7%提高到2022年的17.5%,均取得历史性突破。但同时呈现出的可再生能源消纳不足、落后低效产能

2023.08.1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