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全面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保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首先要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及数字技术的深化应用,有效拓展了我国农产品市场边界,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成效显现。  微观看,电商让东极黑龙江抚远的海鲜销售到了新疆,乡村旅游让冬天漠河北极村也不再“冷清”;宏观看,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52∶1,近两年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业流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势头强劲。  然而,当前我国“三农”市场的稳定性、畅通性和主体活力还需要加强,蔬菜、水果、特色农产品、小宗农产品的价格波动明显,跨区域调节能力尚有待提高,农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定力和动力有待强化。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还需要在有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上再下功夫,还需要将“三农”市场无缝衔接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立健全全国“三农大市场”体系。  首先,要稳定农业市场价格,培育生产定力,有效推动乡村产业稳健发展。农民往往根据以往市场价格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农产品,农产品价格波动过大会促使农户频繁调整产业结构。头年价格高,农户增加种植,往往导致市场饱和,来年价格下降,农户会受损并改种其他农作物。

2024.01.11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的“数字全景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这些重要论述,敏锐把握数字化转型发展机遇,为我们提升基层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指明了方向。在数字时代,数字赋能应用场景已成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的突破口,是新时代我国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关键点。  提升数字素养。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基层社会治理涉及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诸多复杂要素,会产生海量数据信息,其治理难度与民众诉求交织叠加,这就需要运用现代技术力量,实时掌握和分析基层社会运行规律与需求、政府治理举措与成效、社会矛盾与风险,并进行可量化可观测的管理与回应。提升数字素养,增强干部队伍数字治理能力,有助于推动数字应用场景平台构建,帮助基层减负增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从而加快基

2024.01.11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高质量发展对民营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进一步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不断深化对民营经济的认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

2024.01.03
2024全球经济展望: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引擎

2023年对全球经济而言极不平凡,尽管新冠疫情大流行基本已经成为过往,但其留下的疤痕效应仍难以完全退去。在疫情中“大放水”的国家和地区,主动或被动地缩紧了金融条件;美国史上最激进的加息,给全球经济罩上了整体经济增长放缓、金融风险上升、汇率市场不稳等阴影;地缘政治冲突则在社会和经济形势未稳之际进一步发生。但2023年全球经济也显示出一定的韧性,为2024年全球经济增添了动力。全球:经济缓慢复苏  2023年全球经济尽管相当不易,但总体而言实现了几个重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和抗击通胀。就经济恢复而言,2023年全球GDP增长显著高于年初预期,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表现都好于预期。而且,较为稳健的GDP增长转化为更加稳健的劳动力市场,即使在欧元区等一些实际GDP增长非常低的主要经济体中,劳动力市场的改善也显而易见。  展望2024年,这种改善或将继续。因为,从2023年看,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在持续改善,在职位空缺减少的同时,失业率并没有明显上升。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职位空缺率相对于经济基本面所暗示的水平仍处于高位,有进一步正常化的空间,调整是良性和可持续的。  鉴于此,通胀在2024年也或趋于稳定。自2022年底以来,除日本外所有G10经济体的连

2024.01.03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重大意义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得到了有力巩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加强宏观政策作用并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的调控效率,以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2023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由此,明确了“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两层重要含义:一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要增强一致性;二是非经济性政策也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的范畴,进一步强化政策之间的统筹。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并非等同于各部门加强政策的协调配合,而是要在更高维度上强化政策统筹,实施最优政策组合,确保各类政策形成合力,以最大程度提升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党中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最新理念,也是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宏观调控是中国取得经

2024.01.03
扎实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凸显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教材建设是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和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扎实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从根本上讲,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将其作为国家事权加以统筹规划、精心安排。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深刻把握新时代教材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时代要求,紧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材建设,着力开创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新局面。  聚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立德树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因此

2024.01.03
城市更新行动要下足“绣花”功夫

城市更新是城市生命周期的重要发展阶段。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更新行动需要坚持人民导向,在相关领域全方位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城市经济规模,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也要看到,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产业和居住空间不相适应、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等发展难题仍需通过系统性的城市更新行动加以解决。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正在兴起,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将面临全新格局,通过城市更新来系统优化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重新释放城市发展潜力和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将是推动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根本支撑。加快推进城市更新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近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在这一背景下,美丽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美丽中国建设

2024.01.03
深刻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特色之一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需要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新征程上,强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就是要深刻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系统把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全面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更加注重均衡发展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这一过程中社会主义文化不断繁荣发展。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不会自然而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作为文化资源大国和世界文明古国的地位还不完全匹配,与自身综合国力还不完全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

2024.01.0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