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重要论述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赋予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为我们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教育家精神是广大教师在长期育人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育家精神是以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为代表的广大教师群体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创新的强大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始终高度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探索和努力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根据地开设列宁学校、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等,特别是在延安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延安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一大批干部院校及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学
习近平主席在致首届“良渚论坛”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良渚论坛”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的重要举措。习近平主席的这一重要论述,为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将“一带一路”建成心灵相通的文明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从愿景变为现实,从“大写意”步入“工笔画”,不仅为世界经贸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各国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桥梁,成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实践平台。中国与共建国家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断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共同打造优质文化交流项目,深化各国青年友好交往,推动形成了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中,共建“一带一路”汇聚起人类社会进步的文明力量,促进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国际社会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凝聚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双重战略驱动下,农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规划提出,要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农康融合发展,农业功能不断拓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将激发乡村产业振兴新活力。 发掘乡村农业资源的健康新功能和新价值。产品供给方面,提供更安全、营养的有机食品,提供更多样、个性化的农产品,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等农产品,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品质生活方面,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是农业健康功能、乡村健康价值的重要体现。生态涵养方面,乡村植被和水体有助于净化空气和保护水源,农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身心健康愈发重要。文化传承方面,积极推进粮食节约减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提倡健康饮食,有效减轻供给压力;传承和发展健康文化,乡村生活提倡
税收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税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财税体制改革不是解一时之弊,而是着眼长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等重要论述,为推进减税降费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依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确保税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落地生效,积极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重大意义减税降费政策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减轻经营主体负担、提升税收治理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赋能高质量发展。减税降费政策兼具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属性,既有利于扩大总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减税降费政策有助于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清理和废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各种规定及做法,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另一方面,通过出
文化是社会进步之魂。作为一个民族内在生命的根本维系,文化主体性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坚定自我,是民族精神得以挺立的思想标识,是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为我们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回望来时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往中得到建构和形塑,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巩固和完善。站在新的起点上,需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贯穿过去、当下与未来的能动意识,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交融汇通,在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走向文化自强,真正挺立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我”。主体性的文化哲学叙事 主体性原则作为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是解读人类发展史的一把钥匙。“主体”作为一种关系范畴,在与“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彰显出自身的能动性和自主性,是认识和改造对象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主体性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理性高扬到理性迷失再到理性重塑的曲折演进历程,理性可谓近代以来人类文化的最强音。人作为文化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京津冀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创新基础扎实、实力雄厚,要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入新时代,京津冀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核心产业链由北京延伸至津冀多地。新征程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就要持续强化协同创新,激发京津冀创新与发展活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为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发展,这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下,以协同创新推进京津冀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创新赋能,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三地之间的
2023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坚守初心 团结合作 携手共促亚太高质量增长》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加速数字化转型,缩小数字鸿沟,加快落实《亚太经合组织互联网和数字经济路线图》,支持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不断塑造亚太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技术投资大国、数字应用创新大国、数字产品开发大国,有意愿也有能力为构建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新模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数字丝绸之路”基建合作成果丰硕 由于受到地理、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制约,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数字技术的使用和获取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形成信息不对称和数字落差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而“数字丝绸之路”的建设,有助于推动各个国家和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科技应用、贸易发展、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有效缩小“数字鸿沟”。 自2017年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被首次提出以来,“数字丝绸之路”在服务共建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促进科技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7个国家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推动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社区工作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发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短板?围绕上述问题,2023年7月至10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委党校基地调研组,前往北京、上海、长春、杭州、成都等地的代表性社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就社区工作者队伍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当好居民群众的“贴心人” 小社区,大舞台。走进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枣子巷,“枣子巷”三个字的复古牌坊映入眼帘,精致而古朴。漫步在880米长的街道,穿梭于社区特色廊道,历史韵味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真没想到我们这些老旧院落,如今会这么吸引人。”在枣子巷13号居住了30多年的何勇说。过去枣子巷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如今从空间改造到场景营造,“原生态+新业态”叠加焕新,枣子巷成为新晋商业特色街区,白天热闹非凡,夜间流光溢彩,让人流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