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林东 侯外庐先生是享誉中外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中国化),以社会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的治史路径,创立了思想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侯外庐学派。侯外庐先生的史学思想遗产对于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特别是建构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注意到了社会史与思想史的彼此联结” 侯外庐先生的治史宗旨是“研究中国历史总想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中国化,也可以说把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民族化”,这在他1934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与老子》一书中,已有鲜明的反映。 侯外庐先生在第一章《绪论》中写道:“历来对于老子的认识,五花八门,极尽奇观。从前人的论断且不管,单就西洋学术输入中国之后而言,亦可以说是‘见仁见智’,着色眼镜之下没有真理了。”针对这一研究上的混乱,侯外庐先生明确地道出他撰写此书的目的:“根据老子时代背景的物质条件,以及其一贯的学说,断定老子的思想系统是‘原始村落公社’之理论化,所以这本小册子,委实在‘《老子》还诸老子’,想把一个中国古代思想家,从泥沟里掘发出来,以供‘老学’研究者的参考。”这部著作撰写、出版于侯外庐先生
近日,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基地和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联合承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奋力谱写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理论研讨会举办。与会专家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增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为奋力开创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凝聚力量。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 李忠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跟以往三中全会的主题既有共同之处,一脉相承,又有新的特点,即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来部署改革开放。我们在学习宣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时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 全面把握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改革开放始终与现代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不断推动现代化事业快速发展,其关系集中体现在:第一,改革开放的动因,就是为了更好实现现代化。第二,改革开放的目的,始终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进程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第四,现代化的成就集中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成效。正是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了温饱问题,在20
党的创新理论的方法论价值既在当下,也在久远。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提升党性党风、培养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造就应对复杂局面的行家里手,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根本目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下简称“教材”),集中反映了党的创新理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成果。全书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论证周密、通俗易懂,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读本。这本教材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站位高、学理深、道理明 第一,站位高。教材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出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集中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教材编写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重点围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对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内涵丰富、论述深刻、博大精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从历史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彰显了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党的历史表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成败至关紧要。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毛泽东同志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
党的创新理论的方法论价值既在当下,也在久远。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提升党性党风、培养不负人民的家国情怀、练就堪当重任的过硬本领、造就应对复杂局面的行家里手,是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的根本目的,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内在要求。 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下简称“教材”),集中反映了党的创新理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新成果。全书提纲挈领、要言不烦、论证周密、通俗易懂,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提供了一个新的科学读本。这本教材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站位高、学理深、道理明 第一,站位高。教材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出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集中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教材编写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问题导向,重点围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
4月17日,工人在临西县一家液压件生产企业车间装配产品。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产业,积极打造以工程机械、数控机床、通用零部件等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 吴娜 昨天下午,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解读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对于日前公布的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一季度5.3%的经济增速超出预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前期出台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显效,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不断巩固。 亮点 有升有进有改善 在近期国际机构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受到各方高度关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国民经济综合司司长袁达表示,从目前所掌握的数据分析,中国经济主要表现为“三有”,即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有改善。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中有升。经济增幅有所提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环比增长1.6%,增幅分别比上季提高0.1个和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有所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增幅比去年全年提高1.5个百分点。投资、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不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学理支持,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提供学术支撑。今天刊发的三篇文章,对此进行探讨。 ——编 者 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新的生产力理论研究 洪银兴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和创新,也是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实践的总结和概括。我们要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深入研究新的生产力理论,为加快培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23年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全国两会上作出深入阐释,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部署,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新质生产力是“两个大局”背景下对高质量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科技创新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的要素条件、发展方向、演进路径都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