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正处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 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鲜明提出这一时代课题,并作出深刻阐释——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征程上高举起我们党的文化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作为习近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了起草好党的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5场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和党章修改工作征求意见座谈会。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过程中,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54个单位承担重点课题调研任务,围绕26个专题形成80份共计132.7万字的调研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起草过程,真正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过程,成为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的过程,成为充分解放思想、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实践是理论之源。加强理论武装,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大兴调查研
致读者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美元首会晤……2023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和充满挑战的一年。临近岁末,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一如既往地选取这一年来的十大理论学术研究热点问题,以理论视野回望这一年的奋进足迹,从中展现我们在克服困难时的坚韧和决心,从中彰显我们建功新时代的智慧和勇气。 2023,即将画上圆满句号;2024,将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新的一年,《理论周刊》将继续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做好新时代理论宣传这篇大文章,更好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刊编辑部 2023年12月25日2023年1—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6145列,发送货物174.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19%,综合重箱率100%,其中运量已超2022年总运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
高擎真理火炬,方能洞见前路。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殷殷嘱托,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关心北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赋予北京全国文化中心战略定位,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指出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为2023北京文化论坛发来贺信,深刻指出北京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强调更好发挥北京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 守正创新、凝心铸魂。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市委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摆在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突出位置,举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首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首善标准,持续稳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伟力。 京华大地,党的创新理论形成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从十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作了系统阐述。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重大意义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思想引领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刻回答管党治党、兴党强党时代答卷,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是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重要思想展现出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指引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
核心观点 ●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未来理想社会蓝图,共产主义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作为中国古人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天下大同是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的世界。尽管二者之间存在根本差别,但是,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都是对社会发展未来状况的设计和描绘,存在一些共同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华传统文化将“民”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尽管“民本”思想本质上是封建统治阶级和知识精英从统治阶级的立场出发,为维持他们的利益和统治地位而发展出来的,但是他们对民众的重视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或一致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被中国人民所认可。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尽管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带有感性、直观等色彩,但其与唯物辩证法呈现出高度一致性,这种契合关系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 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必要条件,也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深刻理解和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从“宅兹中国”的文化根基,到“何以中国”的文化自觉,“第二个结合”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认识达到新高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是从过去、现在、未来以及中国与世界相贯通的大历史观,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我们也要以这样的大历史观来把握这一党在现阶段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第二,中国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