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在谈到“中华文化历来强调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时,引用古语“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这句话出自陈寿所撰《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意思是说,想成就大事业必须以人民作为根本。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古而今源远流长、含弘光大。哲学家张岱年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中华文明最早实现了从“以神为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以其宽广的历史视野、深邃的理论思考和生动的社会实践,大大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全面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历史必然、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对于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关联、实践依据,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具有重大而深远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和新机制的关键,是应对、解决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风险和挑战、矛盾和问题的法宝,是打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天地的方法和路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须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高质量发展,就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激活内在活力的创新发展之路。日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推进,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在此大背景下,如何立足本地特色、抓住战略机遇,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对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进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
据国家发改委数据,中国经济总量由2012年的53.9万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3%上升到超过1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上升到超过1.2万美元。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我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12位,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了很多历史性跨越。 回首1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之所以能不断跃上新台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推动经济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从党的一大在“沉沉黑夜”中点亮中国革命的灯塔到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我们党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始终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人大代表约见制的实践探索,就是及时顺应社情民意、推动新时代人大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创新。 根据代表法第二十二条,代表进行视察时,“可以提出约见本级或下级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被约见的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或者由他委托的负责人员应当听取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近年来,浙江东阳市、山东临沂市罗庄区、湖南长沙市、广东郁南县等地积极开展代表约见有关国家机关负责人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
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到近日中国科协、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意见,联合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农民、营造乡村创新创业创造氛围——可以看到,在政策支持下,文化和科技正作为给乡村振兴提质提速的两种路径手段,联结起多要素、多链条、多价值,以文化引领乡村发展,以科技驱动产业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也需要插上科技的“翅膀”,乡村科技创新也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土壤和基因。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