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在创新资源配置方面,应发挥好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把“好钢用到刀刃上”。从科技创新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要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两手发力,统筹优化研发载体、资本、技术、人才、基础设施、数据等相关创新资源配置,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在有为政府方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在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以及需遵循的关键原则和需处理的重大关系,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系统观念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思想和工作方法 系
近日,在欧亚经济联盟第二届欧亚经济论坛全会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个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新征程上,面对动荡变革的世界,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主席这一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携手各国开创共享合作新局面。 2013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方面取得沉甸甸的成果。设施联通方面,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中欧班列
当前正值“三夏”时节,各地推进夏种、夏收、夏管的新闻画面里,常常出现设施农业带来的果丰林茂景象:浙江丽水等地通过建设智能大棚助力发展杨梅特色产业,张家港农民在流水线上为水稻育秧盘添土、喷水、加种、盖土……向设施农业要食物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居民食物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谷物消费比重下降、蛋白质消费比重上升、蔬菜水果需求日益多元化,膳食消费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型”转变。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论科技自立自强》专题文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强国建设,始终关心关怀科技工作者,曾用“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高度评价一代代科学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是支撑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坚强基石,让广大科技工作者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是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保障。 增强科技工作者的幸福感是实现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强教必先强师。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为完成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下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确保教师队伍建设
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高正礼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而且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极高的文明意蕴。发展了人类社会新型的精神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且创新发展了人类社会新型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构想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创造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
以高质量民生建设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李迎生 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基于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对民生建设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立足新时代以来我国民生建设卓越成就的现实基础,着眼破解现实国情对高质量民生建设的约束,推进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民生建设对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高质量民生建设是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关键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