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理论成果
激活中华典籍的“数字生命”

编者按  我国古代典籍卷帙浩繁,见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2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古籍数字化”。同年10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印发《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将“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列为四项重大工程之一,对相关工作进行详细规划。那么,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的建设状况如何?产生了哪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案例?未来又该如何优化发展?围绕上述问题,光明日报记者会同中央民族大学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参与古籍数字化建设与传播工作的图书馆、科研院校、互联网企业、出版单位等工作人员开展深度访谈,并对文化类数字产品的活跃用户—青年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689份),在系统梳理古籍数字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其高质量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轻点鼠标,随着一缕悠远的音乐,“永乐大典”在隽秀的书法背景中缓缓浮现……  “终于让我们普通读者一睹国宝真容。”家住山东滕州的古籍爱好者李庆,在电脑屏幕

2024.02.01
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核心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敢作善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最广大人民,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这是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一条规律性认识,彰显我们党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的深刻把握,为我们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把远大理想和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锚定奋斗目标,接续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

2024.02.01
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元旦以来,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发力,以各种方式推介本地文旅资源,降低旅游成本,吸引广大游客。在1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员表示,今年春运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国铁路将发送旅客4.8亿人次,民航运输量将突破8000万人次。  2023年,以淄博、哈尔滨为代表的文旅“出圈”,“文博热”从年初火到年尾,“国潮”文化产品持续得到年轻人追捧,文化精品力作接连涌现,“村超”“村BA”等现象级文化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回望2023年,文化市场活跃,文旅消费回暖。刚刚开启的2024年,有力接续这一良好态势,文旅市场一派兴旺。各种文化消费需求快速释放背后,AI赋能文化产业链条、文化跨界融合发展、文化新业态新模式频现等特征和趋势凸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蓄积。  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和文旅产业支持政策,有效提振了文化市场的发展信心。仅过去这一年,《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印发、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公布、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启动,连同各地不断出台的政策利好,为非遗文创、夜间经济、沉浸式文化体验、“元宇宙+”新场景、云演艺等形式

2024.01.23
善用“大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好思政课要善于与中心工作相结合、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生动实践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通过一系列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力度和情感温度的中国经济发展故事,把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向广大青年学子讲清楚讲透彻,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不断增强青年学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要讲好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的故事,讲清楚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道理。中国经济是一艘巨轮,体量越大,风浪越大,掌舵领航越重要。我们之所以勇于涉险滩、爬陡坡、闯难关,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领航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要讲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彰显强大优势的故事,讲清楚坚持和

2024.01.23
建构文化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三个维度

文化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任务。适应这一新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提出,加强文化法学学科建设。建构文化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强文化法学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应当把提炼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原创性学术概念作为研究重点,着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理论和话语优势,助推文化法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全面创新发展。聚焦“三大体系”建设  文化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文化法理论与实践及其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应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保障文化权利、调整文化关系、规范文化行为等为研究客体,以文化法如何调整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提供、文化活动的展开为研究重点,为加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提供学理支持、学术支撑,促进文化传承、文化发展和文化交流,助推在法治轨道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法学具有典型的交叉学科和应用法学的特点,属于跨部门法、综合性的学科。当前,我国文化法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

2024.01.23
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

近来,东北冰雪旅游持续升温,在“礼尚往来”中,产自黑龙江抚远的蔓越莓引发不小的关注,不少网友直呼更新了他们对当地土特产的认知。据媒体报道,自2014年蔓越莓产业引进以来,黑龙江抚远已建成我国最大的蔓越莓种植基地。抚远蔓越莓产业的快速壮大,正是近年来各地深耕乡村特色产业、积极探索产业兴农新路径的生动缩影。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致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乡村特色产业依托乡村特有的资源禀赋,包括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等多种产业,既彰显地域的个性化特点,又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找准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我国乡村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须首先从地方实际情况出发。充分了解和认识自身的禀赋特征和发展优势,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

2024.01.23
以教育、科技、人才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也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动力之源。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助力农业科技发展的根本保障;科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为乡村教育和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引领和推动乡村教育和农业科技的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紧密关联,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  提升教育服务功能,打好助力乡村振兴“组合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完善培育体系,强化基层教学,积极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培育高素质农民近800万人次,取得显著成效。但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比,农民教育培训依然有很大提升空间。  新时代新征程,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要以满足农村需求为目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办学条件,稳定乡村教师队

2024.01.23
提升科技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领军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各区域不断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科技领军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创新主力军地位日益凸显。科技领军企业是创新型企业的翘首,在产业技术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是代表行业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天津、湖北、山东、安徽、河北、内蒙古等区域,围绕科技领军企业建设和培育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我国科技领军企业加快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据《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2021年中国大陆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的企业678家,比2011年增长了3倍多,仅次于美国的822家;研发投入总额占比17.9%,超过欧盟361家入选企业研发投入总额17.6%的占比;在企业数量和研发投入方面均已超过欧盟;全球研发投入TOP100的中国企业共有16家。“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实现高速增长,营收规模迈上百万亿级台阶,盈利水平总体改善;研发投入1.45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了10.78%;研发强度提升至1.81%,迎来五连升并创新高;中国企业500强营收规模增长快于美国500强,规模总额已与其基本相当;资

2024.01.2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