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组织召开《大运河文化辞典》编纂出版座谈会,辞典总主编段柄仁,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赵卫东,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才雄,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出席会议,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杨志俊主持会议,辞典编委会委员、大运河研究专家、辞书编纂出版专家以及中央、北京市新闻媒体记者等五十余人参加会议。赵卫东同志代表市委宣传部对《大运河文化辞典》出版表示祝贺,并充分肯定辞典编纂出版的重大意义和学术价值,要求进一步做好宣传推介工作,扩大辞典在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力,生动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将辞典编纂过程中形成的有效组织机制和务实举措,加以提炼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更好指导大型学术出版项目,推出更多精品学术成果;继续发挥市社科联团结引领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引导首都广大专家学者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点任务持续深化研究阐释,为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善之区提供有力支撑。牛青山同志发表致辞,对市委宣传部和关心支持参与辞典编纂工作的领导专家表示感谢,指出编纂出版《大运河文
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的《走近马克思》小丛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套小丛书第一批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四册,分别由吉林大学资深教授孙正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学明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撰写。《马克思与我们》,从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性问题和人生困惑出发,感受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和当代价值。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防止学院化、庸俗化,应该“文献积累得道于心、思想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凝练,是中华民族灵魂的依托,中华文化的传承、建设与传播在新时代被赋予更为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海外6000多万华人华侨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承者与传播者。那么,海外华人华侨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究竟做出了哪些贡献?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现状如何?还面临着哪些问题,有怎样的对策?近期,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读者带来了
近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新编历史小丛书》,由北京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著名清史专家戴逸任主编。 上世纪50年代末,著名史学家吴晗主持并组织大批专家编写了一套中国历史普及读物——《中国历史小丛书》(中华书局),到“文革”开始前出版了147种。这套书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不但对很多中小学生来说,是很好的开蒙读物,而且在全社会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历史常识的普及。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历史小丛书》却淡出了读者的视野,有识者觉得甚为可惜。 2016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办公室邀
北京市社科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梁启超全集》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共同举办:启蒙先驱文化巨擘——纪念梁启超逝世九十周年暨《梁启超全集》出版座谈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等机构学者,就《梁启超全集》的学术价值进行深入讨论。《梁启超全集》是迄今为止梁启超论著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梁启超中举前至去世,即1889 年以前至1929 年所见的梁启超全部著述,分为论著、演说、诗文、译文、函电五大类、20 集,每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