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一书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缘起与形成:探索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哲学认识论框架与政治社会学方法;(2)传播与流变:追溯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正统”(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理解)、“传统”(前苏联官方教科书体系的理解)、“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中国模式”的解读;(3)历史与现实:呈现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背后的问题意识与现实意义。
本书着眼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力图通过在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全面和历史的理解的条件下,对意识形态介入现实的方式和作为,克服社会冲突之手段的本质及其积极功能界限做出说明,以理论自身的力量来有力抵制“意识形态终结论”“淡化论”和“泛化论”等种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意识形态重建提供基础理论资源和学理支撑。
本书以史论结合为主,主要有以下几处创新性的呈现:(1)展示了叙事性与评价性相结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以及基本方法。本书对于国内外众多意识形态研究者的代表性观点和思想流派都有所关照和回应,从而使得整体的意识形态史研究,既有强烈的实践批判性,又有理论深刻性,并且力图为每一个论断提供详实的文献依据,符合学术规范要求。(2)凸显问题域的意识形态专题研究。本书在论述意识形态要领流变中,同时展示了对于意识形态概念这一专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解史,并且将文化、启蒙理性、阶级意识等现代性辩证法所聚焦的诸多问题都纳入考察范围,大大拓展了有关意识形态论的广博内涵和深邃的探讨空间。(3)兼顾国别化特征的传播史研究。本书研究范围涉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谱系中的欧洲以及前苏联和中国,因此它又是一部聚焦意识形态概念理解与传播的区域化的国别史,通过意识形态概念这一词源学的考察及其传播学路径的分析,详实展现意识形态概念的各种翻译体、版本学和其内涵迁移的轨迹,将史学研究带入到文献学的语境之中。
本书不仅创新性地为我们呈现了如上所述的意识形态论三重视域,而且还为后学者提供了崭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向度(如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意识形态观基于文献考证的呈现;对第二、三国际理论家意识形态观的梳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接受时期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的系统梳理等)。
本书在介绍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思想时,梳理了大量俄文、英文、法文、日文以及中国的文言文、早期白话文等文献,提供了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多视角、交叉性的理解,呈现了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的立体视域。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