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甄别细节、清理思路并据此把握和提炼出贯穿全书总体图景的基础上,整合文本议题,梳理出“以纯观念、精神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在诸如法国大革命、唯物主义史、财产关系、“犹太人问题”、“巴黎的秘密”和社会众生相以及具体现实生活等方面的表现和逻辑,展示了青年黑格尔派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观照世界方式的异同,进而认为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恰是马克思、恩格斯形成“以现实、历史和实践视角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新哲学”的契机和背景。这种辨析对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从思想承续的关系看,《神圣家族》真正开启了马克思、恩格斯与青年黑格尔派两种异质思想的剥离。当然,这时的他们并没有真正全面地超越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发展仍“在路上”。但这部著作所涉及的众多议题以及隐含着的矛盾也预示着马克思随后必然要写出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样更为明确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著述,从而彻底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关系。
第二,从思想建构的角度讲,《神圣家族》不能单纯被视为一部论战性的作品,而应当同时被看作是马克思建构其“新哲学”构架的开始。在序言中恩格斯、马克思就预告他们将在各自分头执笔的部分“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也正面阐述自己对于现代哲学学说和社会学说的态度”。特别是在马克思写作的那些章节,他在观照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转换的意义上对青年黑格尔派思辨哲学进行了批判与解构,这充分显示出他基于新的思维方式展开的将各种观点统摄起来的体系化考虑。
第三,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复杂内涵的理解上看,《神圣家族》提供了解答现在争论比较激烈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问题的实例。从他们各自所承担的部分的状况看,显现出“恩格斯的实证(经济)分析与现象批判”和“马克思全面而系统的分析与本质性透视”的关联、互补和差别。恩格斯执笔的部分篇幅较短,思想阐释明显呈现出就事论事地将具体事件或话题归结到现实经济状况甚至是经济政策以驳斥青年黑格尔派的致思路向。马克思执笔的部分是《神圣家族》的主体,他在写作这一文本时有效地利用了后来被称为《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等材料和成果,撰写的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社会等很多方面,使文本的篇幅比原先设想的扩大了很多,而且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均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本质性的透视。
第四,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长远影响看,《神圣家族》涉及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长远的探究价值。诸如:对“思辨结构的秘密”的揭示,从认识论角度的这一理解,发展为社会历史观,即是用物质利益来解释社会革命和历史发展,革命的主力也是体现了物质利益的群众,这说明其思想又向唯物史观迈进了一步;异化问题的再探究,扩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讨论的内涵,成了马克思异化思想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衔接;对唯物主义史,特别是对法国唯物主义史的梳理,使纷繁复杂的思想世界呈现出前后相续、清晰可见的线索,这有助于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理论意义和历史局限,而以上这些作为基础性、前提性工作,其目的则在于阐明唯物主义的特点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样就对社会主义作出了一种有别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证,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与阶段。
作者历经数年悉心研读、思考和写作,可以说,向学界奉献的这部释读《神圣家族》的专著,不是“急就章”,是花比较长的时间、不间断地深“磨”出来的成果,下的是真正的“笨功夫”;也不是“官样文章”,结论和观点服从文本的实际内容、逻辑以及自己对马克思客观、理性的独立判断,同时保持一种开放性。
本书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隆重推出。
(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