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稿》是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本项目成果系学术专著,50.7万字,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
本项目成果具有独创性,它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发展史研究的学术专著,填补了理论空白,丰富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的认知,延伸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究进程,有着很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它坚持“实事求是、理在事中”的原则和个案分析的研究方法,不回避理论演进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进行深入反思,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全书包括如下内容:“理论史的认知”、“理论史的基石”、“理论史中的文化”、“理论史之借鉴”。其特色与创新在于:明确理论史的定位、定义,作出研究方法论的解析;探寻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的真正源头,原始察终、实事求是、破解疑难;探究思辨与认识论的内在联系,还原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传统;开阔文化视野,注入人文性,反思理论与文化的关系;迎纳国外学术研究的成果,借鉴理论研究诸取向,深化中国共产党理论史研究的内涵。
在“人物专论”中包含如下内容:“李大钊篇(上、下)”、“陈独秀篇”、“毛泽东篇”、“张闻天篇”、“刘少奇篇”、“邓小平篇”。其特色与创新表现为: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展开深入的个案研究,展示理论的个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与宏观研究相得益彰。凸显“理在事中”的认识论导向,通过具体的思辨分析,直面思想和理论的矛盾,从中概括总结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思辨逻辑。同时,深刻反思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李大钊篇(上、下)”,着力分析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社会主义观”,以及他的“民彝思想”。在“陈独秀篇”,主要集中解析他的“民主理论”。在“毛泽东篇”,以“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为重点,展开分析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张闻天篇”,颇具特色的分析是关于“民主观与专政观”的比较研究。在“刘少奇篇”,重点的内容是“对党的建设的理论反思”、“‘党性’修养理论”。在“邓小平篇”,深入评析他的“民主法治观”、“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思想”,梳理他的“思想理论遗产”。
本书的创作集中体现了理论发展的四要素,构成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其一,从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看,必须重视理论自身形成的历史过程,并且视之为矛盾的过程。其二,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着眼,必须努力培育“实践理性”,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其三,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思考,必须构建必要的假设和命题,允许出现错误。其四,从理论的论证和内涵分析,必须确认概念的基本定义,准确区分不同概念,从共性中认知个性。
在研究中,作者思考的着力点集中于认识论问题,聚焦于“知”与“认知”,这亦是揭示中国共产党思想传统的核心问题。将认识论问题具象化,自然就涉及对“知”和“认知”的误解。这一理论的发现,对于整个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这里还要特别指出,本书中有一节专门分析了理论与理论创新,提出要科学认知理论,理性对待创新。作者在对概念作出中西比较研究后,指出了民族思维的弊端所在:理论总是不能走出述说层面,进入严谨的推理层面。
作者在书中特别分析了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指出在理论与实际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中间环节”,即“问题”。作者非常重视刘少奇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弱点的展示,尤其是关于“理论准备不足”、对“教条主义的批判的危险”,都直接涉及党的理论发育不足。这也是党的理论史研究的重大难点。本书在解决这个难点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获北京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