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近日,北京市社科联组织社科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重要讲话精神,重温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进行了笔谈。
构建更好服务“国之大者”的首都哲学社会科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这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当时代使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和现实表明,理论的力量是最内在、最具先导性的力量,科学理论建设是“灵魂工程”。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科学呼唤着理论的创新,呼唤着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政治站位、首都站位,关注“国之大者”,着眼时代方位,坚持问题导向,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党中央关心、强调的战略和政策问题,聚焦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创新和文化传承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更好地观察解读时代、推进理论创新、促进学术繁荣、发挥资政作用,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新的贡献。
——市社科联主席 牛青山
牢记使命担当 明确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一是为我们确定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新的奋斗目标。构建具有自主品格的知识体系,既是重大课题,也是严峻挑战,需要我们始终牢记使命担当。二是给我们提出“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新的时代要求,突出了“中国”和“创新”。这是对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具体要求。三是给我们指明了“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前进方向。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我们不是要孤立于世界之外,而是要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使中国学术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此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市社科联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卓泽渊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表达了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思想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新方向和要求极为重要。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历程决定了我们具备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努力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市经济学总会会长 刘元春
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取得新突破
首都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切实担当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与责任。北京社科院作为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智库建设的决策部署要求,切实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创新智库体制机制建设,以强化智库治理、优化职能定位、夯实学科学术基础、完善体制机制、建强人才队伍、健全研究基地体系、强化决策服务、彰显优势特色为重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首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咨政建言,提供更多科学务实的对策建议,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提供有力支撑。
——市社科联副主席,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 唐立军
用学理做支撑用逻辑讲政治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既为学校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也给社科理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取决于讲道理能否有底气、接地气、聚生气。有底气要以独立思想和独到研究为基础,重点解决信不信的问题,这由观点的原创性、论据的充足性和结构的逻辑性决定;接地气以切中要害和解渴管用为关键,重点解决灵不灵的问题,这由能否针对实际问题、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决定;聚生气以深入浅出和生动活泼为保障,重点解决听不听或看不看的问题,这由形式吸人眼球、内容扣人心弦、结论耐人寻味三个环节决定。总之,只有用学理做支撑,用逻辑讲政治,我们才能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市社科联副主席,《前线》杂志社总编辑 李明圣
做好“两个结合”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时代高校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和方向。首都师范大学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进一步做好“两个结合”,全力推动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相结合,立足专业优势,打造学术高地。二是充分发挥学校优秀专家学者的作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相结合,致力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首师力量。
——市社科联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孟繁华
切入中国问题 实现理论创新
中国现代化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我们固然需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但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民族特征和发展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承载着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科研重任的高等学府,必须通过切入中国问题来实现理论创新,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这就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新要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学界致力于从概念工具、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等方面建构起足以充分阐释“中国特色”而又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框架,无疑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摆脱对西方话语的简单移植,从而取得真正具有原创性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
——市社科联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哲学会会长 杨学功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这些重要讲话,为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必将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市社科联常委,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 秦宣
努力培育学术研究的创新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以及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强调了创新是完成这一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的重要的、根本的问题。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理论创新,才能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不断创新的典范,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推动了中国的划时代进步。因此,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我们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和历史,紧扣时代脉搏,回应实践关切,融入到中国当下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自觉强化理论创新意识,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理论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邹广文
高校要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察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高校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位置和作用。高校要结合教育领域的实际,主动担当作为。一要紧紧围绕时代特点,在回答时代之问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大家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认知,提高大家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的自觉性。二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坐标,深入领会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建立新时代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专业体系、教育教学体系;三要始终抓住“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把学问做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实践探索中,做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上。
——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 韩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