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6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第十七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北京市社科联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为主题,旨在引导青年学者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参会的青年学者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从哲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出发,多角度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 牛青山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强调,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引领人类社会前进最大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最大的光芒是思想的光芒,最大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青年强则国强,中青年学者强,国家则更有希望。希望广大青年学者始终坚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魂和根,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国具体实践、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深化理论自觉、实践自觉,肩负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任务,要做基础性的研究、整体性的研究和有生命力的研究,为中国和世界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 际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开展交流研讨,彰显了首都社科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求索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中国之路的使命担当,正逢其时,很有意义。广大理论工作者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论述,坚定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信自觉;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为中国式现代化北京篇章提供强大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用好建强“百人工程”平台,团结、汇聚更多专家学者,深入了解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研究探索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规律,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王 楠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楠作题为《新发展格局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的报告。她认为,北京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与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充分融合,高度重视全球领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的首都城市现代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 高中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教授高中华作题为《大力弘扬培育工匠精神 全面夯实我国产业现代化人才支撑》的报告。她认为,弘扬培育工匠精神对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人才支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要大力弘扬培育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匠精神,结合新型工业化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的需求,夯实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 王 蔚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蔚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宪法学研究方法的重返与再出发》的报告。王蔚提出,应“以中国为方法”,突破单一学科的问题意识与专业界限,关注社会整体性问题。通过直面发生在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现象”并进行学理化阐释,从中提炼出逻辑自洽、具有原创性的标识性概念,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李春颖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李春颖作题为《性命之辨与宋代儒学的创新性发展》的报告。她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哲学学科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更要深入挖掘核心思想、梳理核心概念,着重研究其历史发展图景、内在机制、演进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语境中重现魅力。李春颖通过对中国哲学基础概念“性”“命”的分析,探讨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法路径。
北京语言大学副研究员陈民镇
北京语言大学副研究员陈民镇作题为《书写传统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以出土<诗>类文献为例》的报告。他指出,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也是唯一五千年未中断的文明。通过对出土《诗》类文献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的书写传统、典籍传承以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诸如《诗经》这样的中华基本典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的思想源泉。
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陈欣雨
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陈欣雨作题为《文明互鉴视阈下的在华西士碑刻研究》的报告。陈欣雨坚持十余载从事在华西士碑刻研究。她认为,对西士碑文的研究不仅为中国思想史、社会文化史、清朝外交史、科学技术史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还丰实了整个社会风貌和思想系统史的研究。在华西士碑刻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者,更是当代国家交往、文化交流以及学术研究的文化载体,以深厚的文化涵养推动着中西文明的当代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恒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恒作题为《清代政区分等制度对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镜鉴》的报告。他认为,对行政区划进行分等是中国自秦汉以来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的制度,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清代在政区分等过程中所积累的治理经验,对中国治理体系现代化具有很好的历史镜鉴。
2021年,为推动首都社科理论人才队伍建设,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推出“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项目实施两年来,成果产出丰硕,学人成长明显。2023年,为做好优秀青年人才及其成果的推介,策划编辑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首届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阶段性成果集粹》,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23年12月正式出版。该书在本次论坛隆重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高立平就新书出版情况作发言交流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才雄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崔占辉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才雄,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崔占辉分别主持致辞和学术报告环节。来自北京地区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代表,“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课题承担人以及媒体代表百余人参加论坛。
(供稿:学术活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