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会场
2022年9月18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第十六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在市社科联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为主题,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致辞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论坛并致辞。他强调,建构中国自主的理论体系、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强大中国理论、中国精神的灵魂工程,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坚持以理论自觉、实践自觉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坚持以理论自觉、实践自觉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学理支撑和智慧滋养。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致辞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际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是首都社科青年学者展示学术成果和交流学术思想的重要平台。“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是推动社科理论人才成长的得力举措。在未来工作中,市委宣传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努力营造社科领域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青年学者的健康全面发展;努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青年学者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研究,树牢学术研究的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努力搭建更多更好的实践对接平台,吸纳更多青年学者加入到首都社科工作者密切联系走基层工作中,帮助青年学者深入了解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更多关注北京发展、了解北京情况、研究北京问题。
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梧
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梧作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学支撑》的报告。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则高度,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内在支撑:从人的本质性力量和创造个性维度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力量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从人的社会条件与发展空间维度看,充分拓宽人的向上流动通道是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从人的丰富需求与全面发展维度看,充分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动力。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
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赵金刚作题为《超越民本: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现代性转化》的报告。他指出,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也需要牢牢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立场,实现从民本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化。仁学的哲学基础本身就与“人民性”的哲学基础高度一致。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陆胤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陆胤作题为《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历史经验》的报告。他指出,作为民族精神的积淀和升华,中国文学传统不仅仅是“现代化”的对象,也足以充当“现代化”的凭借。其创造性转化的关键,在于“传统”自身的生命力。传统只有越是开放,越是主动接受现代意识的冲击与洗礼,越是与现代文明和当下语境对话,传统中真正有价值、有生机、有影响力的部分,才越能够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是120年来中国文字和文学现代化进程的历史经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裴炜作《中国司法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反思》的报告。她提出,在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趋势下,数字革命引发司法变革,社会整体的数字化建设又为中国司法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土壤。面对转型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尽可能发现和消除快速发展中潜藏的制度缺陷和风险,是数字时代实现数字正义的关键所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明作题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财政制度现代化》的报告。他提出,财政制度,是规范财政收支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体系。财政制度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同向同行。当前推进财政制度现代化,要着眼提升国家(财政)能力,完善形成现代税收制度;聚焦新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供需适配的财税政策体系;着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着眼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着眼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构建大国财政。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潘璐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潘璐作题为《现代化中的农民与农业》的报告。她指出:对于农民群体的理解与阐释深刻关系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转型路径。要理解中国的农业转型,最重要的是在经验现实当中看到传统农业存在的多元形式及其得以存续的现实基础。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深化农村改革的过程中,农民与外部社会结构之间的多重张力和潜在矛盾依然存在,尽管如此,农民的创新精神与行动实践已在各地初有显现,为后工业化社会提供了一个展望未来的机会和探索前进道路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先生点评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主持论坛致辞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崔占辉主持学术报告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主持会议,北京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崔占辉主持报告环节。来自北京地区5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北京社科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课题承担人、青年学者代表以及媒体代表参加了论坛。
(供稿:学术活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