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主办

北京市社科联主席牛青山出席“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22·学术前沿论坛”
发布时间:2022-09-09    作者:    来源: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
【字体:       】

会场.jpg

2022·学术前沿论坛会场

由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的“首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发展报告——2022·学术前沿论坛”于9月9日在北京市社科联成功举办。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牛青山出席论坛并致辞。他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珍贵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一年来,首都社科界坚持立足学科基础,自觉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开展了大量研究探讨,取得了大量成果。以此为基础,北京市哲学会、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北京市历史学会等15家基础学科学会和教育学、工商管理学、艺术学理论3个课题组,依托“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年度学科学术发展报告项目”,全面总结北京地区上一年度的学科学术成果,前瞻未来发展方向,为立足中国实际,构建符合新时代中国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描绘了图景、提供了遵循。

牛青山.jpg

市社科联主席 牛青山

张淼.jpg

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 张淼

崔占辉.jpg

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崔占辉

论坛上,部分项目负责人或执笔人分别发布学科学术发展报告。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学功教授指出,过去一年,北京哲学界努力创新学术活动方式,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不断开拓新领域,提出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实性增强,哲学研究的学科自觉和主体性凸显,进一步保持和巩固了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无愧于首都地位和哲学学科的独特贡献。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还需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注重重大社会和现实问题研究,努力推出原创性成果,更好服务首都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杨学功.jpg

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杨学功

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邱海平教授指出,2021年北京理论经济学界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与当代世界经济”等学科领域重大理论问题和“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发展”“对外开放与新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等改革开放领域时代命题展开研究与探讨,取得重要新进展。

邱海平.jpg

北京市经济学总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邱海平

北京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莫纪宏研究员指出,2021年北京法学工作者围绕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工程平稳推进,传统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实证法学的研究倾向越来越明显。此外,随着《民法典》的颁布和深入宣传,北京地区法学工作者对于行政法法典化、环境法法典化和劳动法法典化问题表示了浓厚的学术兴趣,涉外法学的理论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已经引起了北京法学界的广泛关注。

莫纪宏.jpg

北京市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  莫纪宏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燕继荣教授指出,从“大政治学”的角度看,2021年北京政治学界主要围绕中国特色政治学理论、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大国外交三大内容发力,形成了诸多研究成果,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研究路径与议题的发展上均有突破,但也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燕继荣.jpg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燕继荣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教授指出,2021年北京行政学界在行政体制与行政责任研究、政府组织机构研究、央地关系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研究着力甚巨。然而,行政体制和行政责任的内在解释逻辑仍需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需要关注;理论对话深度需要强化;实证分析的比重需要提升。

章文光.jpg

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章文光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教育学院院长蔡春教授指出,2021年北京地区教育学学科发展研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全面回顾建党百年教育历程,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三是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教育学科体系;四是在加强国际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本土的教育学术话语体系;五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教育生态系统。

蔡春.jpg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教育学院院长 蔡春

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杨共乐教授指出,北京地区历史学研究密切关注现实,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建设需求;学科发展史回顾与总结成就突出;学科体系建设备受关注;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非常活跃;中共党史研究成为关注热点,一系列重大成果出炉,显示出史学自觉响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成为史学研究关注的热点。

杨共乐.jpg

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杨共乐

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段成荣教授指出,中国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围绕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京人口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生育与生育支持”及“人口健康”。除此之外,北京学者也对首都人口问题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人口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

段成荣.jpg

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段成荣

其他相关基础学科学会和课题组进行了书面报告发布。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市社科规划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崔占辉主持论坛。首都社科界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约80人参加论坛。

 

供稿:学术活动部



Baidu
map